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惊悚灵异 > 第197章 夜半戏声

第197章 夜半戏声

就在他准备休息时,一阵若有若无的唱戏声从空荡的剧场传来。

是老生的唱腔,苍凉悲怆,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老赵叹了口气,放下刚泡好的茶。又来了。

他拿起手电筒,走向剧场。推开厚重的绒布门帘,巨大的观众席展现在眼前——近千张红色绒椅空荡荡地排列着,舞台上的幕布低垂,仿佛在守护着什么秘密。

唱戏声更清晰了,这次能听出是《霸王别姬》的选段:

声音来自舞台后方。上台,只是在第一排坐下,轻声说:\"李老板,今天又睡不着?

唱戏声戛然而止。片刻后,舞台上的幕布微微晃动,一个模糊的身影在幕后若隐若现。

二十年前,老赵刚来戏院工作时,第一次听见夜半戏声吓得魂不附体。但时间久了,他不仅不怕,反而和李梦生的灵魂成了朋友。这些年来,他守着这个秘密,也守着这位孤独的名伶。

他一一细数着那些早已作古的戏迷,语气温柔得像在谈论健在的老友。老赵安静地听着,偶尔附和几句。

这样的夜班对话,已经持续了二十年。

然而最近几个月,情况有了变化。开发商看中了这块地,计划拆除戏院改建商业中心。虽然文物保护部门在努力争取,但戏院的前景依然不明。

老赵不知该如何回答。都在关心戏院的命运。

那晚之后,戏院里的异常现象越来越多。不止是夜半戏声,有时早晨老赵来上班,会发现舞台上有零星的脚印;有时道具间的戏服会被翻动;甚至有一次,售票处的老式打字机自己打出了一行字:\"救救戏院\"。

老赵知道,这是李梦生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安。

一天下午,戏院来了个年轻的女孩,自称是报社记者,想写篇关于老戏院的专题报道。

老赵本要拒绝,但看着女孩真诚的眼睛,还是让她进来了。

林小雨对戏院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她拍摄斑驳的海报,记录墙上的老照片,甚至爬到阁楼去看那些积满灰尘的旧道具。

但林小雨显然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她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了李梦生的生平:出身梨园世家,十岁登台,二十五岁成名,三十岁英年早逝。终身未娶,把一切都献给了京剧。

老赵苦笑。他何尝不想让更多人了解李梦生的故事?

深夜十一点,戏院再次陷入寂静。林小雨躲在观众席的阴影里,紧张地等待着。

十二点整,唱戏声准时响起。还是《霸王别姬》,但今晚的唱腔格外悲凉。

林小雨激动地记录着,连呼吸都放轻了。虞兮虞兮奈若何\"时,她忍不住轻声接了下句:\"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

唱戏声戛然而止。

片刻后,一个身影缓缓从幕后走出。在月光下,他的身形半透明,穿着精致的戏服,脸上化着霸王项羽的妆容。

那晚,三人在空荡的剧场里聊到天亮。李梦生讲述了他与戏院的故事——如何从小学戏,如何成名,如何把戏院当成自己的家。

林小雨认真地记录着,忽然灵机一动:\"李老板,如果如果把您的故事报道出来,也许能唤起大家对戏院的关注,阻止拆除计划。

接下来的日子,林小雨全力以赴地撰写报道。她不仅采访老赵和其他老员工,还找到了李梦生的远房亲戚,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老照片和资料。

老赵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李梦生是在为可能的离别做准备。

林小雨的报道很快发表了。题为《九十年戏院夜半歌声,名伶之魂守护传承》的专题在城里引起轰动。名而来,想要一睹\"鬼戏院\"的风采。

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位资深戏曲专家看到报道后,找到了李梦生的后人,确认了他生前创作的多部未发表剧本的存在。

然而,开发商的拆除计划仍在推进。尽管舆论压力很大,但经济利益的诱惑更大。

就在戏院命运悬而未决时,李梦生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我想公开演出。

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质疑是炒作,有人充满期待,还有人纯粹是来看热闹。

演出当晚,戏院座无虚席。老赵和林小雨紧张地在后台准备,而李梦生的灵魂则静静地化着妆。

当幕布缓缓拉开时,台下观众惊讶地发现舞台上空无一人。就在窃窃私语声响起时,一个声音从幕后传来:

声音苍凉悲壮,瞬间镇住了全场。更神奇的是,随着唱词,舞台上的道具开始自动移动,灯光自行变换,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一切。

观众们目瞪口呆。有人想要离场,却被精彩的表演吸引;有人开始录像,想要记录这不可思议的一幕;还有老戏迷跟着轻声哼唱,眼中含泪。

当唱到最后一幕时,李梦生的身影渐渐在舞台上显现——半透明,穿着精致的戏服,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芒。

全场哗然。

他讲述了自己对京剧的热爱,对戏院的不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担忧。台下观众无不动容。

演出结束前,李梦生突然看向台下某个方向:\"小梅,你来了。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白发老奶奶颤巍巍地站起来,泪流满面:\"梦生哥六十年了,我终于又听到你唱戏了。

原来这是李梦生生前的忠实戏迷,每年都会在他忌日来戏院默默悼念。

这场特殊的演出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起了更大范围的关注。文物保护部门借此机会大力推动,最终说服政府将金城大戏院列为历史建筑,不得拆除。

戏院保住了。

庆功宴那晚,李梦生却显得格外安静。

第二天,李梦生让老赵打开戏院地下室一个尘封多年的箱子。里面是他生前珍藏的戏服、头饰,还有那些未发表的剧本。

当晚,月圆如镜。李梦生穿上最心爱的一套戏服,在空荡的舞台上唱了最后一曲。没有观众,只有老赵和林小雨在台下静静聆听。

唱到尾声时,他的身影开始发光,变得越来越透明。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李梦生的身影也完全消失了。舞台上只留下一套整齐摆放的戏服,和一枚他生前最爱的玉佩。

从那天起,金城大戏院再也没有夜半戏声。但老赵依然守在那里,而林小雨则成了戏院的义务宣传员。

戏院被改造成了京剧传承基地,那些被发现的剧本被整理演出,大受欢迎。每年李梦生的忌日,戏院都会举办纪念演出,场场爆满。

有时深夜,老赵独自在剧场打扫时,仿佛还能听见那熟悉的唱腔。但他知道,那不是李梦生,而是戏院本身的记忆——九十年的悲欢离合,早已融入每一寸木板,每一张座椅。

而在某个星光璀璨的地方,一个穿着戏服的身影正微笑着注视着他深爱的戏院,看着他倾注一生的艺术,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真正的传承,从来不会因死亡而终结。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传唱,艺术就永远活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