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不是造拖拉机吗,怎么改重坦了? > 第82章 双管齐下,继续推进硅晶体管研制工作!

第82章 双管齐下,继续推进硅晶体管研制工作!

次日,早。

江阳刚刚来到半导体实验室。

京机厂那边。

就送来了j5060通过最终测试的消息。

至此。

他们终于拥有了,能够完成制备,且满足光刻要求硅片的设备。

会议室内。

王寿吾正在对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除开j5060外。

完成了化学机械抛光。

并利用两台显微镜加一个紫外曝光灯,搭建了“土光刻机”。

虽说只能勉强实现10微米的线宽。

但也能满足最低图形分辨率的须求。

当然。

也不是所有的研究都一帆风顺。

王寿吾道:

“光刻和扩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两大难题。”

“手工光刻误差太大。”

“而开关扩散的掺杂,不仅存在波动,同一晶体管上的阈值电压差异——””

他说完后。

众人陷入沉思。

江阳也没有着急开口,而是等待众人讨论。

毕竟他不能什么都解决。

没过多久。

很快便有人开口,道:

“我认为,可以尝试从光刻胶上取得突破。”

听到他的话。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看向江阳。

光刻胶这个概念。

还是江阳提出来的。

在此之前,他们都是以合金法和台面工艺制作晶体管,无需光刻胶。

王寿吾颌首道:

“汤教授,您请继续。”

闻言,汤定远道:

“江教授为我们介绍过光刻胶的作用。”

“它直接决定。”

“集成电路的最小特征尺寸、良率和工艺复杂度—”

他说完后。

迟疑了片刻。

接下来的话,等于是在反对江阳提出的方案。

这时,江阳笑道:

“汤教授,如果您有更好的方法,但说无妨。”

汤定远点了点头,道:

“那我就直说了。”

“最后很大概率无法满足我们的研制需要—”

沥青胶是负性光刻。

紫外线引发交联反应,形成三维网格结构后。

曝光局域变得难溶于溶剂,且会被溶剂渗透,引发溶胀。

虽说面前也能实现光刻。

但结果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不如人意。

汤定远说完后,又道:

“原本我也不觉得有问题。”

“毕竟光刻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个新东西。”

“但江教授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

“如果让曝光局域发生光解反应,效果会不会更好——”

听完汤定远的想法后,众人陷入沉思。

江阳面色不变。

心中却惊讶不已,暗道:

“不愧其中,能一句话中想出这么多的东西。”

汤定远,华国半导体学科创始人之一。

还是红外技术研究的奠基人。

曾以三份书信,重塑华国红外事业的战略眼光,研究能力毋庸置疑。

这时。

下面一个和汤定远差不多年纪的中年男人,道:

“汤教授,您说得确实有道理。”

“但沥青胶我们好歹知道是什么。”

“光解反应的光刻胶,只知道一个原理,恐怕不太容易研制。”

他说完后。

会议室内的众人不由得点了点头。

光解反应或许更好,可能多久能实现,没人说得准。

汤定远道:

“但它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光解反应后。”

“生成羧酸与硷液快速反应,能够消除溶解过程中的溶胀。”

听到他的话后。

会议室内,当即开始讨论起来:

“我觉得汤教授说得不无道理。”

“的确,抛开可行性不谈,技术上还是很有创新性的。”

“问题是你都抛开可行性了,还研究什么?”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过大部分人。

并不看好汤定远的建议,毕竟可行性太低。

当然。

如果只是先研究着,不作为主要技术攻关方向。

那倒是可以。

毕竟光刻胶以后一定还是要去突破的。

就在讨论得差不多时。

王寿吾看向江阳,开口道:

“大家先安静,我们听一听江教授的意见吧?”

他的话音刚落。

会议室内嘈杂的声音,瞬间如潮水般消退。

眼看江阳从座位上站起来,每个人都下意识地拿出笔记本。

江阳走上台,道:

“其实我觉得汤教授的想法很不错,或许会是未来光刻胶的正确方向。”

“理论上来说。”

“依赖光化学转化的光刻胶,精度要比沥青胶至少高一个数级。”

他说完后。

汤定远的脸上,露出几分兴奋的红润之色。

毕竟他们一直依靠江阳的帮助,才创建起研究的基础理论体系,缺少自身的创新。

当然,这不是说不好。

有清淅的研究方向,大家高兴还来不及。

但如果只会完全按照江阳的方案来,缺少科学的研究思想,难保后面不会出问题。

王寿吾想了想,道:

“那这样吧,我们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分组。”

“一组由汤教授领导,负责研制具备光解反应特性的光刻胶。”

“另一组我来负责,去继续沥青胶的研制,权当做个保险。”

他本来觉得汤定远的想法冒进了些。

但江阳都肯定了。

那么无论如何,都是要试试的。

随后。

众人又就后续的具体研究思路,讨论了许久。

直到中午。

会议才终于结束。

江阳在饭堂吃过午饭后,并没有和之前一样继续研究。

而是选择返回京钢院。

毕竟现在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一个暂时的瓶颈阶段。

要将晶圆加工的工艺消化并熟练,需要一定的时间。

比如光刻工艺上。

“土光刻机”就极其依赖人工的经验做辅助。

如果拔苗助长,强行推进,恐怕会适得其反。

除非能有更加先进的接触式光刻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但以华国现在的条件,想搞接触式光刻机,投资大周期长,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回到学校。

江阳刚刚来到大门。

就看到三两成群,结伴进出的学生们。

看到他。

都会停下来,道:

“江教授好!”

对于学生们的问好。

江阳开始的时候,还会一一打招呼。

但人数多了。

也只能点主表示回应。

就在他一边点主,一边往里走的时仞。

忽然有一道声音,问道:

“江教授,您这个学期会傍我们授课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