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没钱当什么导演啊 > 第179章 来自东方的巫术

第179章 来自东方的巫术

《狩猎》的两大投资方环球影业、索尼经典共同成立了个内部的审片委员会。

“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对人性把握的非常准确。”

“方,很开心看到你在好莱坞还能带来这么精彩的电影,显然好莱坞更加适合你。”

审片委员会的两个主要拍板人。

要知道原版《狩猎》在上映的时候就经过数版调整。

最终版达到的是艺术与商业的双平衡的最佳版本。

“也要感谢两位的支持,希望接下来咱们也能携手并进。”

方冬升微微一笑。

无论是杀青还是后期制作完成,都只是将一部电影“成品化”。

接下来要面临的是“价值化”、“商品化”。

所谓价值化,提升名气、提升逼格,最好办法的就是拿奖。

方冬升跟两家电影公司讨论过自己的想法:

今年的奥斯卡赶不上,可以先搞定五月份的夏纳。

众所周知,娱乐圈所有的奖都是可以运作的,先刷夏纳完成上价值。

再通过他们在业内的资源,进一步完成电影的商品化剩下的就是上映,数钱!

步骤很简单,但每一步都需要投入许多人脉、金钱等资源。

如今方冬升、索尼经典、环球影业三方目标、利益一致。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逐个拿下

对于刷奖,方冬升已经不是之前的小白,大致的操作路径都差不多。

找人脉资源、笼络对方,再打通关键节点等。

只不过之前这些事情都需要方冬升去办,但现在不一样。

环球和索尼有专门的公关团队负责这一块。

只有在搞定一些关键人物的时候,才需要他出面。

“方导演,说真的,我好舍不得你。”

酒店,房间里弥漫着一股子香水掺杂石楠花香的味道。

“海瑟薇,你入戏太深了。”

方冬升可没把自己当做万人迷,尤其是面对海瑟薇这样的尤物。

“呵呵,你还真是不解风情,说真的,我已经有些期待今天的看片会了。”

上次的看片会只局限于环球和索尼的审核人员。

而随着双方为《狩猎》在五个月之后的戛纳电影节上造势、运作的工作开展。

已经有大批的合作片商或者戛纳电影节相关人员来到好莱坞。

这才有了今天的这场看片会。

事实上,早在几天前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就打电话邀请方冬升的新片参加电影节。

没错,还有一个月就要举办的柏林电影节,官方亲自邀请。

甚至都不用过挑选,直接参赛。

这就是上届金熊奖获得者的排面。

方冬升接到电话之后,礼貌性的问了句:

“请问,我这次参加金熊奖,有连庄的机会么?”

对方:

不好意思方导演,在柏林电影节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导演连续两年及以上拿过最佳金熊奖。

换句话的意思是:

你在想屁吃!祖宗之法不可变!

当然,你要问有没有导演多次获得金熊奖?

有,李铵1993年凭借《喜宴》,1996年凭借《理智与情感》两次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他也是柏林电影节历史上唯一两次夺得最佳电影金熊奖的导演。

“不好意思,我的电影还有一段剧情需要重新补拍,可能要错过这次的柏林电影节了。”

“哦,那真是太遗撼了,祝您生活愉快。”

“谢谢。

不止是柏林电影节,戛纳、威尼斯也都向方冬升发出邀请。

甚至还有一些国际a级电影节听说方冬升新电影完成,也给他打电话。

a级就算了,虽说比不上三大,但好互有些知名度。

关键有些城乡结合部的乡野小奖。

比如马拉喀什国际电影节、乌拉圭国际电影节、维也纳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也都通过电话、邮件联系他,甚至极力邀请他当自家电影节主席。

方冬升:

谢邀,不约。

洛杉矶,环球影业的看片厅里。

三人正聊着天,放映厅的大门“岐呀”一声被推开。

“我们的主角来了。”

雷克斯笑着说了一句,随后就看到方冬升穿件挺括的深色西装走了进来。

“方!好久不见!”

“期待您的新电影。”

“我想这次你依旧不会让我失望的。”

不少人都跟方冬升打着招呼,他刚点头回应,就有好几张名片同时就递到面前。

大家伙也都心知肚明,但还是依旧赶过来捧场。

这就叫名气,排面!

人群里混着老熟人,也有生面孔。

他们着文档夹往跟前凑,嘴里还不时同伴沟通着:

“相信我,方的电影还从来没有爆冷过,就算主发行轮不上,能拿块局域也不亏。”

虽说心里都门儿清,但万一呢?

“感谢各位的到来,希望今天大家伙今天都能有所收获。”

话语刚落,影厅里的灯光逐渐变暗。

银幕亮起来的瞬间,放映厅里变得十分安静。

他的指尖反复蹭着咖啡杯沿,阳光斜斜照在他脸上,十分平静———

方冬升依旧如同之前那样,坐在影厅的角落里,暗暗观察着观众的反应。

票房可能作假,但是现场反应是骗不了人的。

当有观众看到卢卡斯被小镇的人堵在超市,手里购物篮得指节发白,眼晴红着却不肯低头时。

有个女制片人指尖绞着裙摆,为他感到担忧。

直到镜头切到西奥转身走的背影,她才轻轻吐了口气,

可还没松完,又被教堂那场戏勾住了卢卡斯盯着西奥,眼神就象钉子:

你不是说懂我吗?你不是能看出我撒谎吗?这会儿你倒说说!

这段高能对时让有些片商感叹道:

“这两个人的演技,绝对是这部电影的加分项,之前还以为马修只能演花瓶角色。

没想到这次的演技水平比在《婚礼专家》高多了,后面可以多关注一下马修的新电影。”

“我觉得这跟他们所面对的导演不同有关,方冬升文艺片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哦,不,商业片也是,《狙击电话亭》的惊艳,让我现在都无法忘却。”

所有人都沉浸在电影剧情里,放映的中途没人起身,连喝水的都少。

直到片尾字幕滚起来,灯光慢慢亮起。

但放映厅里仍旧是一片寂静—

有人坐在座位上没动,盯着银幕上渐渐暗下去的光影,嘴里喃喃着:

“看完之后觉得心里堵得慌”

他想起卢卡斯在超市被推揉时,那些曾经笑着打招呼的邻居,此刻却满眼敌意。

“熟人变恶人”的凉薄,像块石头压在他心口。

人群中,有位女制片坐在座位上,用力按了按眉心。

卢卡斯抱着小狗芬妮的户体在雨里哭的画面,就象根刺扎在她心里:

那是卢卡斯被全世界冤枉后,第一个靠近他的生命,可连这最后一点温暖,都被人夺走了。

“想替他喊冤”的冲动过后,是更深的无力。

当整个小镇都站在对立面,当谎言裹着“正义”的外衣,一个人的清白,也就没有了。

她转头看向身边的人,对方也正皱着眉发呆,眼里满是同样的压抑。

谁也没有开口,但彼此却都懂这份“堵”:

这不是电影,这是把现实里最不敢细想的“群体暴力”,赤裸裸地拍了出来。

人群里有个记者掏出笔记本,正刷刷的在纸张上记录着:

影厅里,没有人说话,每个人的头上仿佛都顶着厚厚的乌云无法躲避的绝望。

这份“心里发堵”的压抑,这份“怎么辩都没用”的绝望。

其实正是《狩猎》最想传递的主题:

不是要控诉谁,而是要让我们看见一一当谎言胜过真相,当沉默变成帮凶。

当群体的恶意淹没个体的清白,人性的微光有多容易熄灭。

而这份“绝望”过后,藏着的才是片子真正的期待:

希望我们下次再面对流言时,能多一分尤豫,多一句“我再看看”。

别让自己,变成那个把别人推向深渊的人·

”newb!”

人群中突然不知道有谁喊了一句。

“newb!”

“牛逼!!!”

声音越来越大,从带些老外口音的别扭感,到后面合起来时的整齐,大概也就五六秒的时间。

身后,许多片商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将目光投向角落里的方冬升。

方冬升不是第一次见到老外们集体喊“牛逼”的名场面。

上次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在国内《小偷家族》的看片会上,

当时是有位德国的小老头问他,在华夏夸一部电影好看,该怎么说?

他不假思索的直接来了一句:

“牛逼!”

想到这里,方冬升的脸色依旧变得十分精彩:

姜闻,你未尽的梦想,我帮你达成了。

“newb?”

她在心里跟着默念,这发音古怪又有力。

不象是英语里任何夸赞的词,更不象她熟悉的法语或意大利语。

几十人合在一起的整齐响亮,让她眼底满是茫然的震惊。

她对华夏的认知,大多来自书架上那些关于长城、故宫的画册。

以及那是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地方,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古老传统与仪式。

此刻这整齐划一的呼喊,带着一种近乎肃穆的力量。

让她莫名想起曾在纪录片里见过的古老部落祭祀:

族人围着篝火,用特定的口号传递敬畏与信仰。

难道这是华夏特有的、用来表达最高赞誉的“仪式口号”?

她偷偷瞄向身边的片商们,见他们一个个眼神发亮,盯着方冬升的方向,心里更确定了这个想法。

他们是在用这种庄重又有力量的方式向艺术致敬。

还没等她理清“古老口号”的深意,就看到方冬升原本平静的脸上,绽放一抹复杂笑意。

她忽然想起刚才看片时,方冬升盯着银幕的专注。

他总能把那些关于人性的复杂故事,拍得戳中人心。

他不仅懂电影,更懂不同文化里的情感共鸣。

能让一群外国片商主动学着用中文喊出赞誉,这份能力就已经远超“导演”二字的重量。

内心震惊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莫名的敬仰,像涟漪似的在心里散开看片会结束后,剩下的就是合作方们的会谈。

“团结一切可用资源,助力《狩猎》摘下最高金棕榈大奖。”

这是此次会谈的主题。

卡米兹看完电影之后,决定立刻带着方冬升和公关部门前往戛纳攻克拿奖路上的“拦路虎”。

2002年,对于夏纳电影节来说是个极其特殊的年份。

主要特殊在人事方面的变动:

全权负责历届电影节的选片和入围作品评选。

从今年开始,他要开始担任夏纳电影节主席了。

当然,今年的夏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换成了方冬升在去年夏纳电影节上认识的老伙计。

凭借《穆赫兰道》获得最佳导演奖之一的大卫·林奇。

为什么是之一?因为方冬升就是另外一个最佳导演。

当然,有变动是机遇也是挑战,就看卡米兹如何运作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