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作为行业内的龙头老大,其资源更是丰富到无法想象。
它自持的院线和影院不多,但是通过发行环节间接控制全国超60的银幕资源。
不仅是对内地,根据今年刚发布的《内地与港岛关于创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中影集团是港岛影片进口的唯一合法渠道。
全年引进香港影片超30部,占大陆进口港片总量的100
包括今年即将上映的《无间道2》《大块头有大智慧》等票房冠军。
而且主导制定港片审查标准,如要求《无间道2》删减黑帮暴力镜头以符合内地公映要求。
不仅如此,方冬升还要通过与中影集团的这层关系把《夜·店》抬到港岛上映。
所以,当韩山平提到拍商业大片的时候,方冬升的第一反应就是,拍!
但不能白拍,总得要点好处不是。
听到方冬升的话,韩山平点了点头:
“这都是小事儿,只要是通过审查的电影,中影会配合你做好这些工作。
至于港岛上映—也没问题。”
“那我这边也没问题了,至于要拍摄的电影,我得回去好好构思一下———”
见方冬升答应的这么痛快,韩山平却尤豫了:
“冬升,就算你不拍大制作中影也会跟你合作,我的意思是,你要不要再考虑一下?”
看着脸上浮现一抹不忍的韩山平,方冬升纳罕道:
“不是韩董你跟我商量说要拍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中影那边的投资有困难?”
闻言,韩山平真的很想甩他一个白眼,你小子,看不起谁呢?
他的指尖在桌面轻轻即了叩,目光沉沉:
“张毅谋拍完《英雄》后就一直在闭关,正在打磨下一部戏。
看现在这个情况,至少他要停下来精雕细琢一整年才敢把第二部电影推出来。
如今整个行业都在等下一个能接得住接力棒的‘英雄’把市场彻底盘活。”
“你接下来这摊子事儿,要是你摔了呢?
《英雄》刚下映那阵争议多大?有人骂它形式大于内容,有人说它丢了张毅谋电影的魂。
但没人能否认它让好莱坞都得掂量掂量华夏市场。
现在你接下这个活儿,成了,你是继往开来的功臣,败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掂量着接下来要说的的重量:
“败了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大家会说原来《英雄》就是昙花一现。
华夏压根拍不出真正的大片,投资人也会缩手。
更有人会翻出你以前的片子,他们不会记得你以前拿过多少奖,拍过多少人叫好的文艺片,”
韩山平的声音低了下去:
“他们只会盯着你亲手砸掉的东西一一是你把《英雄》撕开的那道口子又缝上了。
是你让好不容易热起来的市场凉了下去,现在你头上那些‘天才导演’的头衔、影评人的追捧。
一夜之间就会变成嘲讽你的刀子。”
外面天地突然变得昏黄,京城的沙尘暴原本只有春季有。
没想到这都初夏了,居然还会出现。
窗外的风卷着沙尘拍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方冬升忽然想起《英雄》首映时的盛况,影院外排着绕三圈的长队。
黄金场的票房,黄牛甚至把票价炒到120块还供不应求。
这种景象,估计再难有人复刻出来。
只听韩山平语气低沉,道:
“就怕到时候就会有人说,张毅谋用《英雄》打开了华夏商业大片的大门,结果被你方冬升一己之力又给关上。”
听到韩山平说这么多,方冬升重新不经意的打量韩山平一番。
关于韩山平,外界的传言很多,有两个传播的最广。
第一个,他是张伟品口中的“座山雕”。
第二个,他是养着“龙标”的三爷。
当然还第三个,爱才、惜才。
影视圈有许多的导演、演员都是经他手挖掘出来的。
比如他刚上任中影集团副董事长,一手发现并投资帮助了泞浩、陆、徐才女等新生代导演。
呢现在看来似乎全员恶人。
不过,方冬升确实能感受到韩山平字里行间的回护之意。
他沉吟了一会,放下手中的茶杯,坚定道:
“我明白韩董你的意思,但是有的时候,躲是躲不过去的。
“我拍了这么多年片子,也确实想试试一不是跟谁较劲,就是觉得既然赶上这时候了。
行业需要人往前一步,我要是缩回去,以后夜里躺在床上琢磨,估计得后悔的睡不着觉。”
主要是,方冬升此刻站出来若能成功,撬动的绝非简单的个人声望。
从未来看现在,这是一次改写游戏规则的机会!
首先是打破外资与传统体系的双重壁垒。
此时,好莱坞分帐片借着《英雄》的热度正在加速渗透国内市场。
而国内民营资本对大片的投入还停留在试探阶段。
中影虽握有进口权,但急需能与国际制作抗衡的国产标杆作品。
否则,明天怎么会诞生“国产电影保护月”这种被国外垢病的对策—
如果此时方冬升拍出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大制作作品。
等于为民营资本证明和打通了“大制作一一高回报”的闭环。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往后他不仅能拿到中影的内核资源倾斜,更能联合资本方创建新的制作标准。
比如在特效技术、类型片工业化上撕开缺口,逐步摆脱对传统制片厂的技术依赖。
其次是创建跨地域的资源集成权。
今年cepa协议刚落地,港片北上还需依附中影渠道。
而内地制片方对港岛团队属于是跪舔状态,如果此时的方冬升站出来带着内地资源反向输出。
比如主导合拍片的投资比例、创作话语权,甚至参与制定合拍标准这已经不是普通导演能触及的层面,等于在产业融合的关键节点拿到了“裁判兼运动员”的身份。
简单来说,2003年是华夏电影市场化改革的临界点。
影院建设、数字技术、资本入场都在蕴酿爆发。
市场需要能驾驭工业化制作的导演,而这样的导演将获得超越以往的行业权重。
等于是在行业转型期为自己埋下了“规则制定者”的伏笔听到方冬升的一番“表态”眼中满是欣赏:
“好啊,华夏电影如果全是你这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导演,我们何愁不崛起?
既然你坚持,那就放开手去干,我给你最大的支持!”
方冬升离开办公室后,陆就抱着剧本走了进来。
韩山平主动跟陆这个他极为欣赏的年轻人讲起了方冬升刚才的表态。
“小陆,你要和方导好好学习,做有肩负责任有担当的影视导演。”
韩山平嘱咐道。
陆仿佛吃了个苍蝇一样恶心,跟他学习?
这他妈不就是强行出风头?
“韩叔,如果您给我大投资,我向您打保票,完成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商业大片!”
不是要表态么?说白了就是吹牛逼呗,哥们也会!
韩山平沉默了。
“你先回去吧,不是要进藏拍羚羊么?注意安全。”
“韩叔,您相信我,我已经有思路了,咱们也拍秦王暴政。
但是我们把视角放在起义军上,拍项羽和刘邦的故事。
不是要大场面么?我们就还原历史战役的场面,再请大明星———”
陆的话还没说完,韩山平挥手打断:
“《寻枪》你都没拍明白还是再沉淀沉淀吧。”
陆沉默。
作为大沉寂之后的首部主打喜剧幽默的电影。
尤其是其在在线发出的预告片,里面一些段子、搞笑梗,把网友们逗的直乐。
虽说如今上网的人没有多少,视频网站更是寥寥。
但这种经过精心剪辑的一分多钟的小片段,还是吸引了许多人目光。
于是,转发链接到论坛、门户网站、博客到处都是。
线下的人们在观影的时,因为三五分钟一个搞笑情节的节奏,成为电影的自来水,到处向亲戚朋友推荐。
毕竟经过一年多的寂静,大家伙都坏了。
要的就是这种搞笑幽默的电影来打消不开心的念头。
“这电影也太逗了!全程笑到腮帮子疼,感觉把这阵子的压力全给笑没了!”
“因为前段时间的大寂静,再加之本来工作就挺累的,想着来看个电影放松下,没想到这么惊喜。”
“里面好多梗都特别接地气,还有《英雄本色》的台词,一下子就有共鸣了。
感觉这俩小时过得太快了,笑料一个接一个,根本停不下来,就象喝了杯冰镇可乐从头爽到脚!”
“朋友们,一定要多笑多开心,我们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相信会春暖花开的。
如果说之前各地的影院是看在中影集团和方冬升出品的面子购买拷贝。
跟冯氏喜剧不同。
冯小钢擅长用京片子抖包袱,里头那些胡同文化、大院生活,透着老京城特有的闲散和精明。
那股子调侃劲儿,京津冀的观众听着特亲切。
可出了这些地区,有些笑点就差点意思。
它更多是围绕着城市白领、知识分子这些群体打转,反映的是特定圈子里的生活百态和调侃。
它讲的是小超市里一晚上发生的事儿,场景接地气,角色也是形形色色。
有收银员、抢劫的、顾客,什么阶层都有。
它没有特定地域限制,不管你是一线城市的,还是二三线城市的观众,都能在里头找到共鸣。
也没那么多弯弯绕绕,就是让大伙乐,从小孩到老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
要知道这可是一部仅投资300万的电影。
有这样的成绩,大家伙是万万没想到的。
事实上,早在首周票房出来的时候,大家伙就鼓动导演张涂仁办庆功宴。
只不过当时方冬升在忙,没时间参加。
大家伙一听说方冬升不来,尤其是李晓璐,立刻就不鼓动了。
甚至还建议延迟庆功会,等方导有空一起参加—
京城,酒楼。
身为编剧和出品人,方冬升坐在主座。
其次就是导演张涂仁,男主角何三水的扮演者范围、李俊伟的扮演者刘哗。
以及女主角唐晓莲的扮演者李晓璐后面还有一些方冬升之前合作过的演员,比如饰演劫匪的王彦辉。
没错,劫匪专业户,王彦辉限时返场,只不过这次王彦辉不能真把他当劫匪演,要有喜剧效果。
对于后世互联网圣体的“滇南”人士,王彦辉还真有些搞笑天赋在身上。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李晓璐站起来,打了个飞的,扭着腰肢,的走到方冬升面前。
她的脸上因为饮酒而浮现两抹配红,娇俏道:
“方导,我敬您一杯,谢谢您给我机会出演唐晓莲这个角色。”
“是你自己适合这个角色。”
“好事成双,方导,第二杯我敬您,目前来看《夜·店》是我出演的所有电影里票房最高的。
从此以后,我也算是有了代表作,能在影视圈站住脚了,全都仰仗您,感谢。”
说完,她扬起雪白修长的脖颈,一饮而尽,说是票房最高,倒也不假。
但是你说没有代表作,把《天浴》放哪了?
只能说这姑娘为了讨好方冬升,漂亮话说的比较满而已等等,这姑娘是要把自己灌醉啊?
因为她已经开始倒第三杯了。
“这第三杯我敬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