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没钱当什么导演啊 > 第217章 夺奖之后

第217章 夺奖之后

“东升,他们都说你在外面拍簧片,是不是?”

刚下飞机落地京城的方冬升,被对方一个电话给干憎逼了。

“小叔,这话怎么能从你一个长辈嘴里说出来?”

“还有,你的语气怎么听起来这么兴奋?”

方冬升一边打着电话,一边抚着来接鸡的林智玲的巴黎世家。

手感滑滑凉凉的很有触感,也很有弹性。

“村里人都这么说的,还说昨天有警察来家里调查了,要把你爷和你奶都抓走!”

“这都什么啊,驴唇不对马嘴。”

“反正你赶紧回来就是了,家里都乱成一锅粥了!”

方冬升拿奖的消息火速传回国内。

除了门户网站依靠网络便携性,第一时间发文恭喜祝贺之外。

传统媒体的报道紧随其后,尤其国内重量级别的那几家。

此时正值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

而《剑雨》就成了“文化出海”就成了重点代表。

先是纸媒率先出击,《人民日报》的“文化新闻”头条刊发:

《金狮映华夏一一记首位欧洲三大电影节大满贯导演方冬升》。

文章不仅详细讲述方冬升团队获奖过程。

还上升了一个高度,将事件置于“华夏电影产业转型”背景下:

“2004年上半年,华夏内地电影票房同比增长18,但进口大片仍占65市场份额。

方冬升的突破证明,兼具东方美学与普世价值的国产电影,能在国际与国内市场双向突围—”

随后《光明日报》从“艺术传承”角度切入。

刊登《从胡金全到方冬升:华夏武侠电影的精神突围》。

对比两代导演的创作:

“胡金全用武侠讲江湖道义,方冬升用武侠讲现代人性。

前者让世界认识华夏武侠,后者让世界读懂华夏电影的当代表达”

官媒都下场了,相应的一些部门肯定要有所动作啊。

比如,此时方冬升的老家就十分热闹。

以前方冬升也会拿奖,但没有官媒这么接二连三的报道。

上面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之前方冬升家,县文联和一些分管领导会在过年的时候来拜访探望。

但是这次可不一样了,央视要来拍摄采访,省宣传部牵头,市委做陪,县里打头阵。

县里的意思是,既然央视要来拍摄,省里也要来人,那你们县里就得先谈谈路。

看看“大满贯”得主的老家,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比如家里的马桶需不需要修?

现在天气热,是不是也要安装空调?

方导家门口的路需不需要修整一下,方便取景?

市里要求县里,县里就派镇里,于是,方冬升家进进出出很多人。

关键是有的时候还会有穿制服的人出没。

村里开始传,方冬升在外面犯了事儿,这些人就是来调查他的。

犯的啥事儿?

“他不是在外面拍电影么?后来听说根本就不是啥好电影,都是——嘿嘿。”

“我也觉得肯定不是什么正经电影,咱们这土疙瘩地方能飞出金凤凰?”

“我作证,过年我在他家看过那种穿个三角裤和罩子的歌曲视频。

这些都没啥,关键是听说还有珍藏版的,哪个就—-嘿嘿。”

村里就是这样,有一点风声,谣言就传个不停。

什么民风纯补、百姓良善,都是影视剧里的塑造。

真在农村生活几年,就知道什么叫恶邻。

本来方冬升还想在京城逗留几天处理事情。

奈何家里人一直再催,包括家乡的“父母官”也在不时打电话嘘寒问暖。

他只好买了机票,飞回老家说在的城市。

当天晚上,《新闻联播》用38秒时长播报了方冬升的获奖消息。

镜头里,威尼斯电影宫的金狮奖杯泛着金灿灿的光芒。

方冬升举杯的画面与《剑雨》里的打斗片段互相切换。

主播李瑞瑛的声音庄重而清淅:

“当地时间11日,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幕。

华夏导演方冬升凭借武侠电影《剑雨》斩获最佳影片金狮奖。

成为首位包揽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华夏导演。

这标志着华夏电影的艺术表达获世界主流认可—”

有了央视打头阵,后续的报道立刻跟上。

第二天,央视一套《东方时空》推出15分钟专题《剑雨破晓:方冬升的武侠与世界》

拍摄之前了解到方冬升还留在威尼斯,总台特派记者和编辑团队远赴威尼斯做专访。

专题片里提前采访了北电学院的某教授。

解读“《剑雨》如何用东方武侠语言讲人类共通的“选择”命题”。

并插入《人民日报》文化评论员的观点:

“这不是简单的奖项突破,而是华夏电影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鸣”的跨越。”

不仅如此,电影频道还专门推出了“方冬升电影周”。

每晚黄金时段放映《空房间》《一次别离》等获奖作品。

片头滚动字幕标注“致敬华夏电影导演,方冬升。”

而这段时间里,方冬升的粉丝仿佛过年了:

“方导太牛逼了,新闻联播听到了方冬升的名字,还以为是哪个重名的领导人—””

“坐标羊城,u影城直接成了方导粉丝的‘聚集地”,方冬升之前拍的电影粉丝特供重映!”

“啊啊啊,这就是我喜欢的男人啊。

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我爷爷指着电视机说方冬升这人能处,因为他为国争光!”

“擦,那些黑我们方导的人呢,出来啊!欧洲大满贯,你们家偶象有这个成绩么?”

一瞬间,好象全世界都在说方冬升的故事。

不仅是官媒发声,作为华夏电影人的摇篮,国内三大院校也都向方冬升抛出了橄榄枝。

中戏:

“方导的电影里,有很多我们中戏的演员。

他的第一部获奖短片《车四十四》的男女主角,都是我院的优秀毕业生。

我们竭诚邀请方冬升导演成为我院导演系客座教授北电:

“所谓中戏出演员,北电出导演,咳咳我们北电才是导演的最佳舞台。

北电导演系,也邀请方冬升导演成为我们的教授,共同为华夏电影事业添砖加瓦。”

上戏:

“中戏、北电说的都对,我们上戏邀请方冬升导演成为我院名誉副院长———”

中西、北电:

三家经常互相打嘴仗,就连三家的学生也经常交流切。

比如北电导演睡中戏的演员,中戏演员插足北电演员的感情。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戏?在旁边拍手喊加油呢!

对于三所院校的喊话,方冬升十动然拒,什么客座教授、名誉院长。

说白了,他一个草根出生的导演,凭借自己能力和交际,走到这一步。

学院派的那一套,基本已经不再适合他。

家乡的采访和领导们的探望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当然有些事情,也确实打开了方冬升的思路:

“省电影家协会会长?”

方冬升的语气顿了顿,对面省宣传部的同志正笑得恳切:

“方导,您现在是咱们省的文化名片,这位置非您莫属。

协会刚换届,正需要您这样有国际视野的领路人。”

这话倒让他想起刚拿到大满贯时,在威尼斯接到港岛制片人江自强特意打来的祝贺电话。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2004年cepa刚实施不久。

内地与港岛的合拍片正缺“政策对接人”,事实上电影协会就能从中扮演一些角色。

不过省电影协会就算了吧,这也太ow了。

而且方冬升所在的省份,根本也不是什么文化大省,在电影的产出上基本上是寥寥无几。

想要做到“对接人”这个位置,省电影协会不行。

除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