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球奖华夏一共有两部电影入围。
而且两部都是古装武侠。
《十面埋伏》、《剑雨》
看似是华语武侠片的集体胜利,但实际上,它们代表着两种东方叙事逻辑。
前者在于对东方美学符号的极致堆砌,这是老谋子的拿手好戏。
比如牡丹坊的水袖舞、竹林间的飞刀对决、漫天飞舞的枫叶等。
每一个镜头都在强化西方观众对“东方奇观”的既定想象。
它的叙事本质是可见的、外向型的。
不追求武侠世界的深层逻辑,而是将武术转化为视觉奇观,将人物简化为符号载体。
国际章饰演的小妹,其身份反转更象剧情噱头,而不是人物弧光的延伸。
能入围金球奖,实际上就是对它商业型东方叙事的认可。。
而《剑雨》的入围恰好相反,它走的是内向型的路线。
影片没有刻意放大武侠的视觉奇观,反而将重心放在“人”的困境上。
细雨换脸放弃江湖,却逃不过过往的追杀。
陆竹为渡化细雨甘愿受死,留下“我愿化身石桥”的禅意台词。
这种叙事剥离了武侠的符号外壳,将其转化为关于“救赎与选择”的普世命题。
西方观众或许不懂“江湖恩怨”,却能共情“想摆脱过去却被过去束缚”的人性困境。
再加之威尼斯金狮奖的背书,《剑雨》也成了金球奖讨好文艺市场的关键。
它需要这样一部作品证明,自己并非只看商业热度,也能识别出有深度的东方叙事——
2005年1月9日,颁奖前一个星期。
此时,各大媒体已经得知两部入围电影的导演都确定不会出席颁奖典礼。
国内的媒体就难受了。
你们不参加我们哪有采访素材啊?!
当然,不参加有不参加的报道法子。
比如最先冒头的一些娱乐小报。
《影视圈内幕》的头版标题直接用了红底黑字:
“双导缺席金球奖:是不屑还是心虚?”
文中翻出《十面埋伏》此前“百万观众找漏洞”的旧帐。
暗指张毅谋怕重蹈《英雄》冲击奥斯卡失利的复辙。
“与其红毯陪跑丢面子,不如躲在片场装专注”。。
方导都没参加,老谋子都更不敢参加了。”
这话说的,好象好象我们eo导演不如他方冬升一样?!
港媒的报道刚出街,老谋子的粉丝立刻炸了锅。
“张毅谋吧”里瞬间涌现数百条反击帖。。
方冬升不就一部《剑雨》的票房过亿,其他的还有么?”
还有粉丝翻出张毅谋的国际履历:
“1988年《红高梁》拿柏林金熊时,方冬升还在草窝里趴着吧?
《英雄》开创武侠大时代,现在骂的人当年不也抢着买票?”
成名之后,方冬升的一些往事也被人扒了出来。
高中毕业、农村出身,经常被小黑子们叫“泥腿子”。
粉丝的反击很快形成声势,连《京华时报》娱乐版都转载了粉丝整理的“张毅谋国际获奖时间线”。
顺带晒出一张片场路透照。
照片里的张毅谋穿着藏蓝色冲锋衣,裤脚沾着泥点。
他正蹲在丽江束河古镇的石板路上,对着监视器喊话。
背景里高仓健穿着深色和服站在古戏台前,地上还摆着好几顶安顺地戏的木质面具。
配文特意标注:
“拍摄《千里单骑》期间,张导每日工作14时。
该聚焦中父子情,与武侠完全不同的创作维度。”
这张照片刚传开,张毅谋的好兄弟《十面埋伏》的制片人张伟品的采访就登上了《南娱乐周刊》。
面对“双导缺席是否可惜”的提问。
这属人跷着二郎腿往沙发上一靠,话里带刺:
“有些人拿了所谓的几个奖就忘了自己是谁。
甚至花钱买通港媒踩前辈抬自己,这叫什么?这叫没规矩!”
他指尖敲着茶几加重语气:
“毅谋在戛纳、柏林、威尼斯拿奖的时候,某些导演估计还没出道呢。
现在倒好,借着奖项炒作文艺咖”的人设,连前辈都不放在眼里了?”
当他被追问是否指方冬升“买通媒体”
张伟品还有点脑子,没有直接承认。
但话锋一转扯到缺席金球奖件事儿的本身:
“金球奖是重要,但毅谋现在拍的电影是跟高仓健合作的人文电影。
这种创作状态可比走红毯金贵多了,不象有些人,去了又能怎么样呢?好象可以拿奖一样。”
这番话被港媒断章取义,第二天就出现:
“张伟平炮轰方冬升:借奖炒作,不尊前辈”的标题。
把原本的导演缺席这件小事儿,搅成了两大导演阵营的舆论混战。
方冬升的支持者则反驳“拿资历压人算什么本事”?
“张伟品此人,最早卖过盒饭,卖过房子,也卖过药,现在当起了卖片的。
这样的人你还指望他懂电影?”
“张伟品为什么被人叫做张大嘴巴?我想只有起错的名字,但肯定没有叫错的外号——”
事实上,站在中立的位置,张伟品还蛮苦逼的。
从老谋子打算拍《千里走单骑》的那一刻,他就在想尽一切办法提升电影的曝光度。
虽说是文艺片,但张伟品也想看看已经连续拍了两部商业大片的老谋子。
能否凭借个人的票房号召力,让《千里走单骑》的票房再上个台阶。
所以,他选择跟网友、媒体对线,争取让《千里走单骑》有更大的曝光。
至于为什么蹭热度的对象选择方冬升?
废话,谁让他曝光高呢!
接下来的几天,老谋子的粉丝和方冬升的粉丝基本上形成了你来我往的骂战格局。
再加之张伟品时不时的下场。
果然,很快大家都知道了老谋子正在拍电影,名字叫《千里走单骑》。
甚至什么时候杀青,预计大概什么时候上映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期间,也有一些媒体保持冷静。
《电影艺术》在专栏里写道:
“两位导演一个转型人文叙事,一个深耕武侠内核,缺席红毯恰是创作专注的证明。
可惜被舆论变成了攀比场——”
2005年1月16日。
洛杉矶本弗利山庄希尔顿酒店,第62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顺利举办。
此次举办,遵循一月中旬举办的惯例,共颁发24个奖项。
最佳外语片里,一共入围六部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十面埋伏》《剑》《摩托日记》《深海长眠》《漫长的婚约》。
获得最佳外语片的是西班牙电影《深海长眠》。
同时,《十面埋伏》金球奖之旅结束了。
没错,《十面埋伏》就入围了这一个奖项。
在原时空,当张伟品得知这件事后,摇头感叹:
如果金球奖有最佳摄影奖或者服化道之类的奖,《十面埋伏》绝对能拿奖———
《剑雨》入围的最佳女演员奖、最佳编剧奖全部落选。
只获得了最佳导演的奖—
获奖之后,20世纪福克斯的市场负责人汤姆第一时间给方冬升打了电话。
“方,金球奖拿奖了。”
方冬升虽然没去,但现场也有人代表他。
所以,他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获奖的消息。
“汤姆,是你们出手了?”
“当然,毕竟《剑雨》正在欧洲国家上映呢!”
方冬升当时把《剑雨》在北美的版权卖给了索尼经典。
20世纪福克斯则是独占欧洲版权。
2004年圣诞节,《剑》在欧洲大规模上映。
这也是福克斯愿意运营奖项的原因。
“本来我们想直接拿下最佳外语片的,只是《深海》这部电影,实在是有点难搞——”
汤姆的语气有些颓然。
方冬升安慰道:
“汤姆,最佳导演已经很好了——不过,金球奖的影响力在欧洲有那么大么?”
方冬升有些疑惑。
“,你必须清楚奖项对欧洲市场的分量尤其在2005年这个节点。”。
市场越冷,观众越依赖奖项背书。”
方冬升伸了个懒腰,走到书房的窗户旁。
汤姆的声音还在继续:
“福斯探照灯的发行数据显示,过去三年获得金球奖最佳导演的非英语片。
在欧洲艺术院线的排片率平均能提升42。
《剑雨》本来靠着威尼斯金狮在法国有12家影院试映。
现在我们刚收到反馈,巴黎高蒙影院主动要求加开15场。
他们还要求把威尼斯金狮奖’金球奖最佳导演’欧洲三大满贯之作”
的字样打在影厅外墙。”
“英国那边更直接。”
汤姆的笔尖在纸上划过:
“我们原本伶划只在伦敦、曼彻斯特的8家商业院线排。
现在bbc电影频道主动哲出同步播出幕后特辑,其中拿奖画面必须要有。
要知道,去年《迷失东京》就是靠金球奖的热度,把英国票房从120万拉到了470万。”
“华语武侠有《卧虎藏龙》的底子,2000年它拿金球奖后,欧洲票房占了全球份额的31。
我说的这些就是现成的参世!”
“明白了——汤姆,希望金球奖帮你取得更好的成绩。”
方冬升此时反应过来,不就是得奖效应嘛。
民众的信息越来越透明,但对奖项却是越来越依择和神话。
“不、方,是我公的成绩。”
方冬升拿下金球奖最佳导演的消息传回国内时,舆论又变了天。
之前喊着“双导心虚”的《影视圈内幕》,头版标题连夜修改:
“从农村到金球奖导演!冬升《剑雨》改写华语武侠格局。”
文章不仅一改此前的刻薄欠论,居然还翻出方冬升早年拍摄短个的旧世。
美其名曰“草根导演的逆袭之路”。
港媒就更直接了。
自从张、谢倡人的事情发生之后。
港媒对于内地某些人,尤其是方冬升的态度,直接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改变。
毕竟在港岛,资本是可以操纵舆论的!
《明报》娱乐版用半版篇幅刊登《剑雨》欧洲排个数据:
“巴黎蒙影院仫场场场爆满,伦敦某影院,单票房破百万英镑”。”
冬升贴吧里,粉丝把之前被扒的“高中毕业”“农村出身”做成梗图。
配文“金球奖导演的起点:从农村到好莱坞”
之前跳得最欢的老谋子粉丝,大多沉默了。
少数硬撑的留“金球奖分”“区区奖,含量般。”
但很快被“那你家《十面埋伏》怎么没拿奖”怼得乘口无欠。
最惨的还是张伟品。
方冬升获奖当天,他原本要出席某个影视论坛。
结朱临开场前突然“临时有事”缺席。
有记者在论坛企堵到他的车,车窗降下一条缝,他只匆匆说了句:
“《千里单骑》今年七月中旬做后期,预计国庆上映,家不要着急”说完就催着司机开车离开。
草,谁他妈关心你的《千里走单骑》啊。
我堵你这么亍,就是想采访你关于方冬升获奖后,有什么感受的!
算了,等老谋子的《千里走单骑》国庆上映之后再问吧。
?
我为什么会哲到《千里走单骑》?信息以一任不可思议的方式进入在场记者的脑海里——
当方冬升看到这条关于张伟品采访的新闻后,他都有点心疼张大嘴巴了。
都到这个时候了,还不忘宣传自家电影?
真他妈的敬业。
想着,方冬升突然拍了一下林智玲的大白吞。
“啪!”
林智玲媚眼如丝的看着方冬升。
“还没打够的话,我把另一面翻过来。”
“草,人家张伟品敬业,你是成天就想着我的静夜——”
“别光嘴上说说,来嘛。”
林智玲拉着方冬升的手往粮仓盖去。
“吧,就陪你放纵放纵吧,再过两天就没这么多清闲的时间了。”
“奥斯卡——新电影,啧,有的忙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