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1786年,总算是清闲了一段日子。
奥地利除了继续深入工业化进程,扩大工业再生产之外,就是继续消化第四次奥土战争之中得到的战果了。
毕竟,一下子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领土,近九分之一的人口,也是应该要好好地集成消化一下才是。
而在波西米亚,帝国的秘密警察击碎了几十名波西米亚贵族反对农奴制秘密结社的阴谋。之后,帝国的废除农奴制度和废除各帝国领地关税的改革基本推进到尾声了。
打完第四次奥土战争之后,短期之内,奥斯曼帝国是对奥地利形成不了有效威胁了,巴尔干半岛北部的领土几乎都割让给了奥地利和俄罗斯。
还有受到战乱的波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俄军在巴尔干半岛上制造了大片无人区和白地,导致奥斯曼帝国工业、农业和财政状况的断崖式暴跌。超过三十万的伤亡,这还只是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如果算上老弱妇孺,那就更不计其数了。这种伤亡,对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都是伤筋动骨,当然了不包括俄罗斯,俄罗斯帝国有的是灰色牲口。
再加之1785年年底,保加利亚地区突然爆发的瘟疫,在战争结束之后虽然得到了控制,但是还是给奥斯曼帝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随着成年,被父亲约瑟夫二世加冕为罗马国王、德意志国王、波西米亚国王和匈牙利国王和他的共治者之后,查理在政治上的话语权相较于之前也是大幅提高。
每次御前国务会议,查理也都要出席参加。
不过最近,查理倒是总往奥地利皇家科学院跑,原因无他,那就是奥地利皇家科学院又来新人了,这一次又从英国、丹麦、意大利、普鲁士、荷兰、西班牙慕名而来的是位访客——威廉·尼科尔森(伏打电维、电解水)、约翰·霍华德(《球面几何论》)、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二氧化氮、氨、二氧化硫等)、卡斯帕尔·韦塞尔(复数几何表示)、亚历山德罗·朱塞佩·安东尼奥·安纳塔西欧·伏特(伏打电维)、马斯凯罗尼(《圆规几何》)、玛利亚·阿涅西(《分析法规》)、斯帕兰扎尼(斯帕兰扎尼老鹰实验)、里希特(《化学元素测量术》)、简·英格豪斯(发现了光合作用)、何塞·塞莱斯蒂诺·布鲁诺·穆蒂斯博西奥。贝托莱的盛情邀请之下,十一个人留了下来。
这在后来也传为了一个奇谈:奥地利皇家科学院最一开始的班底是由四个法国人、三个英国人、一个丹麦人、四个意大利人、一个普鲁士人、一个荷兰人和一个西班牙人组成的,没有一个是奥地利人。因为这十五个人是奥地利皇家科学院的第一批院士和会员,因此他们十五个人也被称之为是奥地利皇家科学院的十五位圆桌骑士。
克劳德几人对于这种种呈白色或灰色,对火焰、针刺和撞击有较高的敏感性,并且还含有剧毒的晶体大感惊奇。
之后,克劳德几人立刻通知了查理,请他一起做好防护措施,来观看这种晶体。
能溶于温水、乙醇及氨水中,不溶于冷水。
雷酸汞遇盐酸或硝酸能分解,遇硫酸则爆炸。干燥时,对震动、撞击和摩擦极敏感,而且容易被火星和火焰引起爆轰。或在很高的压力下加压模铸,与铜作用生成硷性雷汞铜,,使其具有更大的敏感度。
雷酸汞常温下尚安定,在40到50度以上时。长期库存易分解。在温度高于100度易发生自爆。雷汞对冲击、摩擦、火焰及电火花都比较敏感。五分钟发火点为170到180度,五秒钟发火点为210度。
在干燥状态时,即使是极轻的摩擦、冲击,也会引起爆炸。但在含水情况下雷酸汞较为稳定,例如空气含水量达到10时,可在空气中点燃而不爆炸;含水量达到30时,则点不燃。
经过克劳德等人的一番演示过后,查理立马就想起来了,这雷酸汞不就是后来用来当做击发枪的击发药使的嘛。
查理记得这玩意原本历史上不是一个姓霍华德的英国牧师在1799年研究出来的嘛?怎么这一次提前了十三年在1786年就让克劳德几个人阴差阳错地给鼓捣出来了?难不成又是蝴蝶效应?
不管了,这对于奥地利而言总归是好事。
经过查理的一番表述,克劳德等人终于明白了他想要表达的含义,意思就是雷酸汞这玩意是用来当起爆药用的,但是呢,克劳德几位能不能再研发出来一个点火设备和火帽。
克劳德等人一听,立刻拍着胸脯表示道,对于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手到擒来。
毕竟,他们这些人,不说是欧洲这个时代最顶尖的科学家,但是也差不了多少了,研究个这种玩意出来,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
经过了三五天的研究,克劳德几人终于把这个点火设备做了出来。
查理带着这个东西,马不停蹄地赶往维也纳皇家兵工厂,询问了维也纳皇家兵工厂的首席枪械设计师霍恩贝格先生,用雷酸汞这种东西作为起爆药的点火设备的火帽击砧,能不能代替燧发机打火。
霍恩贝格在细细观察之后,便说可以先设计出来一款样枪来试试水。
查理闻言大喜,他可是知道击发枪比燧发枪性能优秀在哪。
燧发枪和击发枪虽然普遍都是前膛枪,但是在性能方面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异的。。而且,燧发枪每次在重新进行发射之前,都要在火药池重新再倒上黑火药,如果遇到阴雨天火药受潮,而导致燧发枪无法进行正常发射的情况,以前倒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而击发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尽量避免这些问题。而且,因为击发枪装药上弹的步骤过程相较于燧发枪而言,也简略了不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击发枪的射速相比于燧发枪来说,也略有提高。
而且,通过原本历史上欧洲各国大部分在十九世纪初都换装了击发枪,就可以看出来,击发枪是适合实现大规模化量产的,生产成本较之燧发枪可能会略高一些,但是目前可以将奥地利的这些燧发枪的击发设备改装一下,这样也能够节省不少成本,成本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再或者,查理的脑筋打到了后来的米涅步枪上了。
作为前装枪的巅峰之作,米涅步枪也可以试着复刻一下嘛。
至于为什么不研究后膛枪。
其实如果你真的让现在的这些枪械设计大师们设计出来一百多年后的拉栓式步枪、半自动步枪和自动步枪,他们其实也能够设计的出来。
但是枪械可不是光靠设计出来就行的。枪械设计出来大部分的原因还是为了应用于军队在战场上作战。
既然是为了应用于军队在战场上作战,那么躲避不过去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第一,成本问题,退一万步来说,如果现在真的把拉栓式步枪给研究出来了,拉栓式步枪作为后膛步枪的射速,肯定是击发枪和燧发枪这些前膛步枪的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