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浇铸金属之前取出模型,铸模应做成两个或更多个部分;在铸模制作过程中,必须留出向铸模内浇铸金属的孔和排气孔,合成浇注系统。铸模浇注金属液体以后保持适当时间,一直到金属凝固。取出零件后,铸模被毁,因此必须为每个铸造件制作新铸模。砂模加工厂可以铸造大型零件。铁铸造、青铜铸造、黄铜铸造与铝铸造都可以使用砂模。湿型铸造是另一种砂模铸造工艺,它的造价低廉,而且可以生产各种尺寸的零件。
思索着,查理想到了铁模铸炮法。
《铸炮铁模图说》由清代嘉兴县丞龚振麟于1841年编撰完成,系统阐述了铁模铸炮法的创新工艺。该书以铁模替代传统泥模,通过分节组合铸造、涂料分层处理等技术,使铸炮效率提升数十倍,并实现规格标准化。书中记载的工艺比欧洲同类技术早了32年(欧洲1873年应用)。
鸦片战争期间,传统泥模铸炮存在阴干周期长(需1个月)、易产生气泡导致炸膛、规格不统一等问题。1841年,时任浙江嘉兴县丞的龚振麟在镇海炮局实践中改进工艺,首创铁模铸炮法,并着书系统总结技术经验。
相比于以前传统的泥模铸炮法,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在以下方面也都做出了创新。
模具制作:分节制作泥型原型,浇注出可重复使用的铁模;铁模采用分瓣设计,便于脱模和组合复用。
铸造工艺:在铁模内壁刷涂两层特殊涂料:第一层细稻壳灰与细沙混合防粘连,第二层增加光洁度;熔铁浇铸后快速脱模,趁红热状态进行表面修整。
质量控制:通过模具标准化实现“一模多铸“,单套铁模可铸造数百门火炮;消除蜂窝状气孔缺陷,炮膛内壁光滑度提升。
而与以前的泥模铸炮法相比,铁模铸炮法更具有以下四个优点。
效率革新:铸造周期从30天缩短至1天,生产效率提升数十倍。
成本降低:泥模单次使用成本高昂,铁模可重复使用达数百次。
质量稳定:火炮规格统一、内壁光滑、无气孔缺陷。
工艺简便:省去泥模阴干、烘烤等复杂工序,普通工匠即可操作。
该书记载的铁模铸造法比欧洲提前32年实现技术突破(中国1841年 vs欧洲1873年)。后来也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收录其内核工艺,使该技术传播至日本等东亚国家。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其为“19世纪中国军事工业最杰出的技术创新“。
龚振麟在书中同时记载新式炮架与炮车设计,通过改进车轮轴承和减震设备,使火炮的机动性提升。该炮架采用铁木复合结构,兼具强度与轻量化特点。
这种铁模铸炮法比现在欧洲各国通用的砂模铸炮法的效能还要更高出很多。
而且在1841年的时候,清国应该也没有多少工业基础,奥地利现在好歹在轻重工业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了,那么也就是说,这套铁模铸炮法,可以套到奥地利的兵工厂上。
对于查理提出的“奇思妙想”,维也纳皇家兵工厂的铸炮师施泰因说道:“如果您的想法确实可行的话,那么每年,维也纳皇家兵工厂就可以生产一千门火炮。”
查理闻言,被这个数字吓了一跳,不要以为一年一千门火炮的年产量很低了。
要知道,这个时期英国的伍尔维奇兵工厂,一年生产火炮也才八百门。
在巴尔干战争期间,奥地利全国上下,几乎所有由哈布斯堡皇室出资控股的皇家兵工厂加班加点,才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将180000支1784式燧发枪、300门1717/22式和1737式二十四磅炮以及一万六千吨弹药生产出来,交给了俄罗斯。这些数量的枪炮弹药,可能在十九世纪普遍进行了工业革命的欧洲各国来讲算不得什么。
但是别忘了,在十八世纪的这个时代,也就只有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和奥地利,才有如此大的生产能力,去接俄罗斯这么大一笔的订单。
就算是换了法国,也没有把握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向俄罗斯交付这么多的枪炮弹药。
随后,查理又开始惆怅了起来,奥属尼德兰,也就是比利时,作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从已经绝嗣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亲戚手里继承的遗产之一。
毕竟,早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的查理五世(在西班牙被称之为是卡洛斯一世)在位的时候,那个时候的欧洲,就经常流传着一句歌谣:“帝国的财富,有一半来自低地。”
低地指的就是已经独立了的荷兰、和现在的奥属尼德兰、奥属卢森堡公国。
那个时候,整个低地,也就是尼德兰还是一个整体,后来在荷兰人反抗西班牙帝国统治并且争取独立的八十年战争和三十年战争一同与1648年结束,北尼德兰七省正式独立,成为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南尼德兰十省,成为西属尼德兰,并且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之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被奥地利夺回,变成奥属尼德兰。
低地地区从十三世纪开始时至今日的五百年间,一直富庶。
不过,奥地利却无心再维持在奥属尼德兰的统治了。
奥属尼德兰远离本土,每年上缴帝国中央的财政税赋收入,相比较于维持奥地利在奥属尼德兰地区的统治成本,也是相当鸡肋。
查理的父亲约瑟夫二世皇帝,便要求以表弟的身份继承巴伐利亚选帝侯国。
因为查理的祖母,也就是约瑟夫二世的母亲玛利亚·特蕾莎女皇,是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的母亲玛利亚·阿梅利亚的堂妹,她们的父亲查理六世和约瑟夫一世是亲兄弟。
当时,约瑟夫二世想用奥属尼德兰和巴伐利亚选帝侯卡尔·泰奥多尔置换巴伐利亚公国
但是遭到了普鲁士和萨克森的极力反对。
因此,作为表侄的他,比约瑟夫二世的继承权更靠前。
因为当时对峙的双方都在抢先收获马铃薯,因此这场战争也被称之为是“马铃薯战争”。
最后,在法国和俄罗斯的调停之下,奥地利得到了巴伐利亚的因维尔特尔,而萨克森得到了金钱作为补偿,而巴伐利亚选帝侯国依旧由卡尔·泰奥多尔继承。
奥地利想要摆脱奥属尼德兰的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奥属尼德兰目前对于奥地利来说的定位也很明显,就是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留着吧,每年的财政收入没比行政管理成本高出来多少,扔了吧,又舍不得,毕竟还有列日兵工厂这个全欧洲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一年就能够生产出来200000支步枪来。
查理也知道,奥属尼德兰最后大概率是留不住的,奥属尼德兰南部毗邻法国,从十四世纪开始,法国人就一直想要吞并低地。
奥属尼德兰又远离奥地利本土,到时候反法同盟战争真打起来了,第一个遭殃的就是奥属尼德兰。奥地利本土根本就来不及救。
所以,查理想着,就算最后奥属尼德兰真的保不住了,也要把列日兵工厂给迁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