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交易成本的系统性降低。在德意志面向波罗的海的出口导向区,大型庄园凭借区位与规模优势融入国际分工网络。但泽港从1780年开始年均出口黑麦超过8万拉斯特(约16万吨),其中60以上来自易北河东岸的容克庄园。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德意志地区的就已经基本能够实现粮食自给了。
而对于欧洲的工业革命前来说,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因为在工业化时代,有了人口,才有工厂里的大量廉价的工人,去生产更廉价的商品;有了人口才有大量可以消耗的兵源,去用枪炮开拓全世界的市场,销售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商品。
让英国、德意志邦国实现人口倍增和国力倍增,并且在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的法宝就是土豆。土豆可以在盐硷地之外的所有类型土壤中生长,可以适应从 8摄氏度至 30摄氏度的日均温度,土豆所需的水和热量只是小麦的一半。在18世纪的技术条件下,土豆亩产就已经达到了小麦的6倍。更重要的是,土豆的生长周期是4个月,不挤占小麦等作物的种植时间,更耐存储,是青黄不接时节,最好的种植作物。同时,因为种植土豆对人力要求较少,可以减少农业劳动力,增加城市人口,这就意味着多种土豆,可以拥有更多的工业劳动力。
17世纪以后,从爱尔兰的绿色土地到东欧的肥沃黑土,土豆遍地开花,出现了一条3200多公里的土豆种植带。
法国目前的小麦年产量倒是一直压过土豆。在巴尔干半岛地区,也包括奥地利重新夺回的波斯尼亚、北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小麦年产量对于土豆的年产量保持着压倒性的优势。
而从1770年开始,德意志各邦国,也包括奥地利,开始强制农民们种植土豆,截止到目前奥地利的土豆种植面积已经接近九十万公顷了单产维持在每公顷100-120公担(约8-10吨),是黑麦热量的两倍以上。
这也是德意志地区从十八世纪后半叶,人口开始激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御前国务会议的第二项议程,经由皇帝约瑟夫二世以及诸位帝国中央政府高官议定,奥地利将继续对军工业、冶炼业、纺织业、采矿业和蒸汽机制造业这几个工业进行保护扶持,在农业革命方向,对于土豆的《强制种植法令》也将推行到帝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领土上。
……
接下来,进入御前国务会议的第三项,同样也是最后一项议程,由皇太子查理提出。
由于奥地利那狭短的海岸线,为了扩大帝国在地中海的影响和海上贸易航运交通,促进奥地利的进一步工业化,查理提出了一个构想,那就是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由奥地利牵头组建起来一个关税同盟——扫除各邦国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而结成的同盟,将德意志和意大利各邦国结成了一个紧密的贸易和经济局域。
尽管,在匈牙利贵族叛乱被平定之后,帝国中央政府就陆续地废除各地方之间的关税,但是在分裂割据依旧严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地区,依然关卡林立,并存着多种商业法规、度量衡制度和几百种地方性货币。这严重地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这个构想中,查理希望由奥地利创建一个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囊括在内的经济同盟,废除内地关税,同盟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免税;对国外贸易统一关税制度和税率。
在听完查理的叙述之后,在座诸位重臣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尤其是财政大臣海因里希·冯·霍夫曼伯爵。
在座的诸位重臣都是老狐狸了,当然不可能听不出来查理这个构想的含金量。
自从十三世纪中叶,霍亨斯道芬王朝绝嗣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候邦国割据分裂就日益严重。后来卢森堡王朝的皇帝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这部诏书实际上使德意志的分裂化和皇帝的无权化在法律上成为必然。按照黄金诏书,由诸候选举皇帝的做法得到承认;这些诸候称为选侯。在帝国境内有七个大选帝侯:波希米亚国王;普法尔茨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以及上百个小选侯。诸候在自己领地内的行为,皇帝无权干涉。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最后在三十年战争后诸候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战争开始时,神圣罗马帝国只不过是一个空壳。帝国哈布斯堡家族皇帝的实际权力仅局限于他们的家族领地,例如奥地利和波希米亚。在帝国境内的其他地方,数百个领主统治着他们各自的公爵领地、侯爵领地、伯爵领地、主教辖区和自由市,很少把皇帝放在眼里。
战争结束时,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哈布斯堡王朝依然享有帝王的尊贵,而各类领地实际上依旧是独立的实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赋予这些领地的统治者实行他们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使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立。然而实际上,他们早就在奉行自己的外交政策了,不受皇帝约束。因此三十年战争和《和约》对他们的地位没有什么影响。
这场战争,给控制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以沉重的打击,使它在欧洲恢复天主教统治和创建大一统帝国的计划成为泡影。
其实,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政治和宪法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于没有发生的事情上面,而不是体现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上面。长期以来,哈布斯堡家族一直在寻求增强他们对神圣罗马帝国的广大领土和资源的实际控制权。他们最愿意看到的是将帝国变成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国家,就象英国和法国那样。三十年战争是他们为实现统一德意志的目标所做的真真切切的最后尝试,但他们失败了。
而查理现在提出的这个,创建一个囊括整个神圣罗马帝国,旨在加强奥地利对周边各德意志和意大利邦国经济扩张影响的关税同盟,如果得以顺利实施,那么所能够达成的成果,远远要胜于直接动用武力的成果。
约瑟夫二世皇帝和诸位大臣对此,也并非是盲目自信。
在德意志地区、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南德意志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天然地亲近倾向于奥地利。
而在意大利地区,也是众多邦国林立,情况比德意志地区好不了多少。包括由萨伏依王朝统治的皮埃蒙特-萨丁尼亚王国、威尼斯共和国、托斯卡纳大公国、帕尔马公国、摩德纳和雷焦公国、马萨和卡拉拉公国、卢加公国、米兰公国、教皇国、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热那亚共和国。
目前,也只有萨伏依王朝统治下的撒丁王国和教皇国,是意大利地区仅有的两个保持独立性的邦国。
而托斯卡纳大公国、帕尔马公国、摩德纳公国、马萨公国、卢加公国和米兰公国作为奥地利的附庸国,受奥地利支配,除此之外,奥地利在威尼斯共和国的影响也非常大。
在南意大利,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作为西班牙的附属国,受其保护支配。
热那亚共和国则是受法国影响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