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320章 制作古代天文简易仪器

第320章 制作古代天文简易仪器

圭表:

以下是 圭表 的 超详细制作指南,从原理到实操步骤,包含误差控制与数据记录方法,适合精准复刻古代天文测量工具:

一、圭表的核心原理

功能:通过测量正午太阳影长确定节气、计算黄赤交角,甚至推算地球半径(如埃拉托斯特尼实验)。

关键部件:

表(立杆):垂直投影杆,高度影响影长灵敏度。

圭(刻度尺):水平测量基准,需绝对平直。

二、材料与工具清单

进阶版(提高精度)

圭面升级:亚克力板激光刻线,减少热胀冷缩变形。

三、分步制作流程

步骤1:制作底座与圭尺

1 底座加固:

木板钻孔插入表杆(孔径略小于杆径,敲入后自紧)。

防倾斜技巧:在底座另一侧粘贴配重块(如电池)。

2 圭尺刻度:

用钢尺复印或直接打印刻度(推荐分度值1,总长≥60)。

防水处理:透明胶带全覆盖或喷涂清漆。

步骤2:垂直校准立杆

1 双验证法:

三角板法:用直角尺三边紧贴底座和立杆,缝隙≤05。

2 误差控制:

步骤3:整体水平校准

1 气泡水平仪:先调底座长边水平,再调圭尺方向。

2 自然验证法:

早晨放置圭表,标记影尖位置;午后影尖应回到同一点(若偏离需重调水平)。

四、使用方法与数据记录

1 正午影长测量

真太阳时计算:

操作流程:

1 提前10分钟开始,每分钟标记影尖位置。

2 取影长最短时刻为正式数据(精确到05)。

2 节气推算表

3 拓展实验

计算地球周长:

1 夏至日在两地(如北京广州)同步测量影长。

五、误差分析与修正

日晷:

制作一个简易日晷是一个有趣且能直观了解古人计时方式的项目。以下是详细步骤和科学原理的讲解:

一、日晷的类型选择

推荐制作水平式日晷(适合放置在地面或桌面),因为材料易得且制作简单。

二、材料准备

1 底座:硬纸板、木板或平整的塑料板(约20x20)。

2 晷针(表针):吸管、竹签、铅笔(长度1015)。

3 工具:剪刀、胶水、量角器、指南针、记号笔。

4 装饰(可选):颜料、贴纸。

三、制作步骤

1 制作晷盘(刻度盘)

在底座上画一个圆形或方形(代表晷盘)。

将晷盘分为24等份(对应24小时),每15°为一个时刻(360°÷24=15°)。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注:实际只需画白天时段(如6:0018:00)。

2 固定晷针

在晷盘中心垂直插入晷针(如铅笔)。

3 校准方向

使用指南针:将晷盘的“12点”刻度线对准正北方(北半球)。

原理:日晷依靠太阳影子方向判断时间,正午时影子最短且指向正北。

4 标记时刻(进阶调整)

纬度修正:若想更精确,需根据当地纬度调整晷针角度(晷针与底座的夹角等于当地纬度)。

四、使用方法

1 放置地点:阳光充足的户外平坦处。

2 读数:观察晷针影子所指的刻度(如影子指向“10”即为上午10点)。

3 误差说明:

日晷显示的是真太阳时,与钟表时间(平太阳时)可能有±15分钟差异。

需考虑夏令时或时区修正。

五、科学原理

纬度影响:不同地区太阳高度角不同,需调整晷针倾斜度(赤道地区可用垂直晷针,高纬度地区需倾斜)。

赤道式日晷:晷盘倾斜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平行于地轴(更适合中高纬度地区)。

注意事项

阴天或夜晚无法使用。

浑仪:

制作简易浑仪(古代天文测量仪器)是一个既能学习天文知识又能动手实践的项目。以下是详细步骤和原理讲解:

一、浑仪的功能与结构

浑仪用于测量天体的赤经、赤纬和地平坐标,核心部件包括:

1 子午环(测量南北方向)

2 赤道环(平行于地球赤道)

3 地平环(水平基准)

4 窥管(瞄准天体)

二、材料准备

1 支架:硬纸板、pvc管或木条(支撑结构)。

2 环形部件:一次性纸盘、铁丝或3d打印环(直径2030)。

3 窥管:吸管、笔管或卷纸筒(长1015)。

4 工具:剪刀、胶水、量角器、指南针、圆规。

5 转轴:牙签或细铁丝(模拟旋转轴)。

三、制作步骤

1 制作基础环架

子午环:垂直固定另一个纸盘,标出0°(天顶)至90°(地平线)的高度角。

赤道环:倾斜固定第三个纸盘,与地平环夹角等于当地纬度(如北京40°)。

2 组装支架

将三个环通过支架连接,确保:

地平环水平放置(用水泡水平仪校准)。

子午环对准正南北(用指南针校准)。

赤道环倾斜角度匹配纬度(用量角器调整)。

3 安装窥管

在赤道环上固定窥管,使其能绕中心旋转(用铁丝做转轴)。

窥管两端开小孔作为瞄准器。

四、校准与使用

1 校准方位:

夜间用北极星校准赤道环(北极星赤纬≈90°)。

2 测量天体:

转动窥管对准目标(如月亮),读取赤道环上的刻度(赤经/赤纬)。

或用地平环读取方位角(如日出时东方90°)。

五、简化设计(低成本方案)

3 用吸管做窥管,贴于环上自由转动。

六、科学原理

赤道坐标系:以地球赤道为基准,测量天体的赤经(类似经度)和赤纬(类似纬度)。

纬度关联:赤道环的倾斜角度需与观测者所在地纬度一致,才能对齐天球赤道。

七、注意事项

夜间观测效果更好(可测月亮、亮星)。

纸质结构易变形,建议用pvc管或木棍加固。

对比手机星图软件(如stelriu)验证测量结果。

八、教学延伸

1 历史背景:介绍张衡、郭守敬等古代天文学家改进浑仪的故事。

2 误差分析:讨论古代与现代天文测量的精度差异。

象限仪:

制作一个简易象限仪(古代用于测量天体高度的仪器)是一个结合天文、几何和手工的实践项目。以下是详细步骤和原理讲解:

一、象限仪的作用与原理

用途:测量天体的高度角(如太阳、月亮、星星相对于地平线的角度)。

原理:利用重力垂线和角度刻度盘,通过瞄准天体读取其仰角。

历史背景:象限仪是古代航海和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改进后成为六分仪的前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材料准备

1 主体框架:硬纸板、木板或塑料板(15x15)。

5 工具:剪刀、胶水、笔、指南针、打孔器。

三、制作步骤

1 制作刻度盘

替代方案:直接使用半圆量角器(只需用其0°~90°部分)。

2 安装窥管(瞄准器)

确保吸管与底边平行(可用胶水或胶带固定)。

3 悬挂铅垂线

四、校准与使用

1 校准水平:

将象限仪放在平稳表面,确保底边完全水平(可用水瓶气泡校准)。

2 测量天体高度:

白天测太阳:通过窥管对准太阳,读取铅垂线所指的刻度(如45°)。

夜间测星星:瞄准亮星(如北极星),同理读取角度。

注意:直接观测太阳可能伤眼,可在窥管末端贴半透明纸投影观察。

3 计算纬度(进阶):

在夜晚测量北极星高度角,其角度近似等于当地纬度(如北京约40°)。

五、简化改进方案

1 便携式:用衣夹固定量角器,手机指南针app辅助校准方向。

2 数字升级:用手机倾斜仪app对比手动测量结果。

3 航海版:在底座加装指南针,便于测量方位角。

六、科学原理

重力基准:铅垂线始终指向地心,提供垂直参考。

应用场景:

古代航海:通过测量北极星高度确定纬度。

日影计算:结合日晷可推算时间。

七、误差与注意事项

1 铅垂线摆动:测量时保持仪器稳定,待垂线静止后读数。

2 大气折射:靠近地平线的天体测量值会略偏高(可忽略)。

3 材料限制:纸板易变形,建议用木板或塑料板提高精度。

八、教学与拓展

1 实验对比:用象限仪和手机测角app同时测量,分析误差原因。

2 历史联系:讲解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如何使用类似仪器。

3 数学应用:结合三角函数计算建筑物或树木高度。

除圭表、日晷、浑仪和象限仪外,古代天文观测和测量还有许多有趣的简易仪器可以手工制作。以下是其他几种适合自制的古代科学仪器,附带功能说明和简易制作方法:

1 简仪(简化版浑仪)

功能: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比浑仪结构更简单)

材料:硬纸板、吸管、铁丝、量角器

制作方法:

赤道环倾斜角度等于当地纬度(如北京40°)。

安装可旋转的窥管(吸管)瞄准天体,读取环上刻度。

功能:同时测量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

材料:半圆量角器、指南针、垂线、竹签

制作方法:

将量角器垂直固定,中心悬挂铅垂线。

底部安装指南针确定正北。

用竹签在量角器上投影太阳影子,影子末端指向的角度即太阳高度。

3 正方案(古代测角仪)

功能:测量地面物体的仰角或水平夹角

材料:方形木板、量角器、瞄准器(吸管)

制作方法:

量角器圆心处安装可旋转的瞄准器(吸管)。

通过瞄准目标物体,读取吸管所指的角度。

4 星盘(astrobe,多功能天文计算器)

功能:计算恒星位置、时间、节气等

简易版材料:硬纸板、圆规、打印星图模板

制作方法:

1 剪两层圆形纸板:

底层(地盘):刻地平坐标和节气刻度。

上层(网盘):镂空显示主要恒星位置。

2 中心用纽扣或铆钉固定,可旋转对齐日期和时间。

3 通过旋转网盘模拟夜空,匹配当前日期和时间的星象。

5 水运仪象台(水力驱动天文钟模型)

功能:演示古代水力驱动的天文钟工作原理

材料:纸盒、滑轮(瓶盖)、细绳、塑料齿轮(玩具)

制作方法:

用纸盒做塔状结构,上层放置简化的星图盘。

下层用滑轮和重物模拟水力驱动(重物下落拉动绳子,带动星图旋转)。

6 漏刻(水钟计时器)

功能:利用水流速度计时

材料:塑料瓶、吸管、秒表、标尺

制作方法:

1 在矿泉水瓶底部钻小孔,插入吸管控制流速。

2 瓶内装水,记录水位下降固定高度所需时间(如1=10分钟)。

3 贴刻度条标出时间对应水位。

7 影表尺(测量日影长度)

功能:通过日影长度推算节气或时间

材料:木棍、卷尺、白纸

制作方法:

垂直固定木棍(圭表),每小时标记影长和方向。

记录夏至(最短影)、冬至(最长影)的数据。

结合三角函数计算太阳高度角。

8 窥几(简化版望远镜)

功能:放大观测月面或亮星

材料:两个凸透镜(老花镜片)、纸筒

制作方法:

将两个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间距=两透镜焦距之和)。

调整镜片距离直到看清远处物体(如月亮环形山)。

9 候风地动仪(地震预警模型)

功能:模拟检测地震波动

材料:纸杯、牙签、小球、橡皮泥

制作方法:

倒置纸杯作底座,杯口周围立8根牙签代表方向。

每根牙签顶端挂小球(橡皮泥固定)。

晃动底座时,对应方向的小球会掉落(需调整灵敏度)。

10 晷影仪(日影轨迹记录仪)

功能:记录全天太阳影子轨迹

材料:白纸、竹签、相机三脚架

制作方法:

固定白纸在地面,中央垂直插竹签。

每小时标记影子顶端位置,连接各点得日影曲线。

分析不同季节的曲线差异(如冬至、夏至轨迹)。

选择建议

天文入门:日晷、象限仪、简仪

时间测量:漏刻、水运仪象台

地理实验:影表尺、仰仪

物理拓展:窥几(光学)、候风地动仪(力学)

这些项目均可用废旧材料制作,适合中小学科学课或家庭亲子实验。通过动手实践,能直观理解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学的联系!

总结四种简易天文仪器的 详细制作步骤,包含材料选择、精准校准方法及使用技巧,动手实践:

一、圭表(测量节气与正午太阳高度)

材料与工具

刻度尺(圭):钢尺或打印刻度纸(精确到1)

其他:直角尺、双面胶、铅垂线(验证垂直)

制作步骤

1 固定立杆:

在底座一端垂直固定立杆,用直角尺确保两者夹角为90°。

验证方法:悬挂铅垂线贴近立杆,检查是否完全重合。

2 贴刻度尺:

从立杆底部开始,沿底座粘贴刻度尺(建议最小刻度1)。

3 校准水平:

在底座下垫纸片调整,用气泡水平仪确保圭面完全水平。

使用技巧

最佳测量时间:当地真太阳时12:00(可通过时区换算或天文app确定)。

数据记录:连续记录一周正午影长,最短日即为夏至,最长日为冬至。

二、日晷(赤道式,精准计时)

材料与工具

角度辅助:量角器、当地纬度数据(如北京40°)

其他:指南针、丙烯颜料(防雨)

制作步骤

1 制作晷盘:

注意:赤道式日晷两面均需刻度(夏半年用上盘,冬半年用下盘)。

2 固定晷针:

3 校准方位:

用指南针将晷针指向正北(地磁偏角需修正,如北京偏西55°)。

使用技巧

误差来源:

未考虑时差(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相差±15分钟)。

解决方案:制作“时差校正表”(可查天文年历)。

耐用性:刷防水涂料可户外长期使用。

三、浑仪(简化版三环结构)

材料与工具

支架:3铁丝(总长15)或pvc管

环体:4个直径不同的圆环(赤道、子午、地平、黄道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工具:尖嘴钳、热熔胶、量角器

附件:激光笔(替代窥管)

制作步骤

1 弯曲圆环:

赤道环(最大):直径30,标0°360°(间隔10°)。

2 组装支架:

用铁丝搭建三脚架,顶部用热熔胶固定环体。

3 窥管替代:

激光笔固定在赤道环上,可旋转对准天体。

使用技巧

校准北极星:

2 旋转赤道环,使激光指向北极星,此时赤道环0°对应春分点方向。

教学应用:演示太阳周年视运动(黄道环倾角235°)。

四、象限仪(测星体高度角)

材料与工具

主体:透明量角器(直径15以上)

其他:手机夹(固定到三脚架)

制作步骤

1 强化量角器:

将量角器粘在硬纸板上,剪去多余部分。

2 制作瞄准器:

在量角器直边粘两根交叉吸管,形成简易“觇孔”。

3 悬挂铅垂线:

在量角器圆心钻孔,穿棉线并挂螺母(确保自由摆动)。

使用技巧

测量示例(北极星):

1 通过吸管瞄准北极星。

误差控制:

避免风力干扰(可用挡风板)。

夜间测量时用红光手电照明刻度(保护夜视能力)。

通用注意事项

1 材料替代:

2 数字化升级:

用手机app(如“skyview”)辅助校准方位角或验证数据。

3 教学扩展:

动手提示:首次制作建议用快递纸箱试做,成本低于5元! 完成后可尝试用手机测角app(如theodolite)交叉验证数据精度。

建议去网上看视频制作,可能会更详细一些,这些更多的是给你们增加一种兴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