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让哈布斯堡再次伟大! > 第323章 塞尔维亚

第323章 塞尔维亚

1867年1月中旬,沉寂许久的奥地利军队对塞尔维亚公国展开了进攻。

“先遣队已经确认,塞尔维亚人正在贝尔格莱德集结,“副官汇报道,“情报显示他们已经动员了近十三万人,可能更多。”

菲利波维奇有些惊讶:“十三万?他们从哪儿找来这么多兵?”

“几乎征召了所有能拿起武器的男丁,大公似乎在孤注一掷。”

菲利波维奇男爵摇头轻笑:“这不是军队,这是一群拿着锄头的农民。我们的毁灭者会教他们什么是现代战争的。”

当奥地利军队的兵锋顺利抵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郊外时,侦察兵带回了更详细的情报。塞尔维亚军队的武器装备状况令奥地利军官们大跌眼镜。

“他们只有大约一万多条米涅步枪,其馀的都是老旧的滑膛枪,甚至有人拿着祖传的老式火绳枪。至于火炮,数量极少,并且都集中在首都附近的防御工事上。令人奇怪的是,他们好象很大方的摆出来,以至于让我们这些侦察兵都能远远看到。”

副官问道,“能大致上辨认出是什么型号的火炮吗?”

“,大概是一些前装滑膛炮,青铜炮,估摸着应该是奥斯曼人淘汰的,看样子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了。”

指挥官菲利波维奇男爵大笑起来:“这是要用古董对抗我们的新式克虏伯火炮吗?”

塞尔维亚人的处境确实尴尬。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塞尔维亚长期以来都在奥斯曼的控制之下,而奥斯曼帝国同时也在提防着这个不断谋求独立的公国。现在面临奥地利帝国的威胁,昔日的敌人不得不联合起来。

多年来,奥斯曼帝国在贝尔格莱德维持着几千人的驻军,主要是为了牵制塞尔维亚人的独立倾向,同时也是抵御奥地利可能的进攻,这个位置非常重要。在第二次近东战争爆发后,伊斯坦布尔迅速派遣了一万多人增援贝尔格莱德。与此同时,塞尔维亚方面利用两个多月的扩军时间,准确说已经将自己的军队膨胀到了十五万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在贝尔格莱德郊外的塞尔维亚军营里,新招募的士兵们排着长队领取武器。

负责发放的军官满头大汗,面对不断抱怨的新兵,他几乎要发疯了。

“这是什么破枪?我爷爷用过的都比这个好!”一个高大的农民举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火绳枪抱怨道。

军官不耐烦地挥挥手:“要么拿着这个,要么空手去面对奥地利人的剌刀!

没得选!”

对于一个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农业国家,动员十几万人已经是极限。按照军事理论,一个国家通常能够动员总人口的3-5作为常备军,而塞尔维亚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比例。贝尔格莱德周围的农村几乎见不到青壮年男子,全都被征召入伍。

武器装备的短缺是最大的问题。米涅步枪早已分配给了原本的正规军和一些最新招募的新兵,但随着动员规模的扩大,滑膛枪的储备也很快见底。奥斯曼人也没有准备那么多武器,于是猎枪、火绳枪、燧发枪等各种陈旧武器都被拿了出来。

卫队长小心翼翼地接过,仔细端详:“这是法国&039;anix&039;型燧发手枪(拿破仑时期法军主要装备)?”

大公骄傲地点头:“没错,这是我在巴黎流亡时期,贝里伯爵送我的,据说是拿破仑皇帝亲手使用过的。而现在,它将成为我们抵抗奥地利侵略者的武器之一。

2

“我将他交给你,我亲爱的米哈伊洛维奇!”

卫队长米哈伊洛维奇张口结舌,不知该说什么好,最后干巴巴说了句,“感谢大公,塞尔维亚万岁!”。

他心里明白,用这种古董武器对抗奥地利的现代军队,无异于以卵击石。不过在这种时刻,每一把能够射击的枪都是珍贵的,毕竟后期扩充的军队甚至连发枪都没有,只能拿着长矛砍刀啥的了。

贝尔格莱德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有“巴尔干之门”的称号,谁控制了贝尔格莱德,谁就能控制通往巴尔干半岛的主要路线,这是个要塞化城市,不过这个要塞是指的19世纪前的要塞,塞尔维亚谋求独立自治之后,奥斯曼人也不敢花钱进行现代化改装,而塞尔维亚人自己则是没钱。

在贝尔格莱德城堡的会议室内,大公奥布雷诺维奇三世、首相伊利亚·加拉沙宁和军方将领们围坐在一张破旧的地图前,气氛凝重。

“根据侦察兵的报告,奥地利人至少带来了五十门新型重炮,“陆军总司令米洛什·彼得罗维奇将军用沉重的语气说道,“我们的城墙根本无法抵挡他们的轰击。”

房间内一片沉默。大家都明白,塞尔维亚沦陷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但是,为了展现出塞尔维亚对奥斯曼帝国的统战价值,他们不可能一枪不开就全部逃跑,要不然连战后当大国狗腿子的机会都没有。

首相加拉沙宁敲了敲桌子:“我们必须坚守,至少要守住贝尔格莱德三个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是胜利。同时,我们需要立即开始疏散平民,妇女、儿童、老人统统撤离。”

大公点点头:“我的家眷和部分内阁成员将前往伊斯坦布尔。加拉沙宁,你最好开始准备组建流亡政府的事宜。”

加拉沙宁摇摇头:“不能是伊斯坦布尔,那地方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我们应该在伦敦或者巴黎组建流亡政府,争取英法的支持。”

大公沉思片刻,最终点头同意了首相的建议。会议结束后,贝尔格莱德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工作。

贝尔格莱德原本有三万多常住人口,在巴尔干算是大城市,但以全欧洲的标准来看,只能算是中偏小城市。然而,在战争爆发后的两个月里,这座城市的人口已经膨胀到了八万多人:两万左右的奥斯曼土兵,剩下的基本都是塞尔维亚新扩充的军队。

如此小的城市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纳这么多人,必然引发各种混乱。街道上挤满了穿着各式制服的士兵,粮食、水和住所的短缺导致了频繁的冲突。尤其是在奥地利仅仅派遣了几支侦查队的情况下,城内就已经流言四起,恐慌蔓延。

“奥地利人已经攻破了北部防线!”

“他们有会喷火的恶魔机器!”

“大公已经秘密逃走了!”

“恶魔!降临了!”

各种谣言像野火一样在城中蔓延,加拉沙宁首相不得不派出卫队在街头巡逻,并下令处决散布谣言的人。

所幸奥地利一直没有发动真正的大规模进攻,这给了加拉沙宁宝贵的时间来稳定局势。他利用这段喘息之机,开始有序地疏散平民,同时疯狂输送物资、修城防,试图将贝尔格莱德改造成一座能够抵抗现代炮火的要塞。

城墙上,工人们日夜不停地加固防御工事,堆砌沙袋,挖掘战壕。大街小巷中,没撤走的妇女们缝制沙袋,孩子们则帮助收集金属制品熔炼成弹丸。

然而,这一切需要时间,而面对奥地利这个庞然大物,再多的准备时间可能都不够。当塞尔维亚的间谍传回消息,说奥地利第十一军已经出发前往贝尔格莱德时,陆军总司令米洛什·彼得罗维奇将军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沿途阻击这支先遣军。

对总司令这个大胆的想法感到很疯狂的,大公很无奈,他觉得自己的将军是不是疯了,守城都守不住,难不成要打野战。

不过总司令彼得罗维奇将军解释了半天还是说服了大公,“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大公殿下,我计划带领用常备军扩编的第三师,在德里纳河谷设下伏击。即使无法击退他们,至少也能拖延他们的进军速度。就算只能拖延几天时间,我们也能有多的时间加固城防和运送物资。

于是在一个清晨,彼得罗维奇将军率领七千“精锐土兵”,悄悄离开了贝尔格莱德,向西北挺进。这些士兵是塞尔维亚最精锐的部队,全部装备了米涅步枪,经过至少相对于现在新兵来说还算完整的军事训练(不能和西欧中欧国家比)。

在德里纳河谷一处狭窄的山口,塞尔维亚人设下了伏击。他们在山坡上隐蔽起来,等待奥地利人进入伏击圈。

两天后,奥地利第十一军的先头部队出现在山谷中。灰色的军服队列整齐地行进着,丝毫没有察觉危险。当第一声枪响划破宁静时,奥地利人陷入了短暂的混乱。塞尔维亚的伏击部队从山坡上倾泻下密集的弹雨,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然而,奥地利军队很快就恢复了秩序。他们的炮兵迅速调转炮口,开始轰击山坡上的塞尔维亚阵地。与此同时,一支骑兵部队绕道山谷后方,切断了塞尔维亚人的退路。

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彼得罗维奇将军就意识到不对劲了,他的部队伤亡太惨重了。他下令部队分散撤退,利用对地形的熟悉,突破奥地利的包围圈。

最终,塞尔维亚军队损失了近两千人,但确实如彼得罗维奇所料,这次伏击拖延了奥地利军队的进军速度,为贝尔格莱德赢得了宝贵的三时间。

回到贝尔格莱德后,彼得罗维奇将军直接去见了大公,汇报战况。

“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虽然最终不得不撤退,但至少拖延了敌人近一周时间。”

而大公拍拍他的肩膀:“做得好,米洛什。这些时间对我们来说非常宝贵。

加拉沙宁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平民的疏散,城防工事也加固了不少。”

“但这远远不够,”彼得罗维奇摇头,“大公阁下,这支先遣部队的火炮威力就有些恐怖了,恐怕还不是奥地利人真正的重炮,我估计它们能轻易摧毁我们的城墙。”

大公沉默片刻,走到窗前望着城市的轮廓:“那么,我们就做好流血的准备吧。为了塞尔维亚,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别无选择。”

1867年2月,寒冬还未褪去,奥地利的主力军终于完成了对贝尔格莱德的包围。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奥地利人并没有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而是立即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刚刚新鲜出炉的“毁灭者“重型榴弹炮、各式大口径火炮被摆上阵地,并由经验丰富的炮兵操作。与此同时,奥地利帝国在多瑙河上的一支炮艇编队也开始参与轰炸,形成了全方位的火力网。

贝尔格莱德的天空被火光和硝烟笼罩,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高爆榴弹落在城中,掀起巨大的尘土和碎石,摧毁了一座又一座建筑。古老的城墙在现代火炮的轰击下变得千疮百孔,守城的土兵们只能躲在掩体后,等待这场无情的轰炸结束。

在城堡的一处地下室里,大公和首相正在进行最后的商议。

“我们的弹药只够支撑三周,最多四周,”彼得罗维奇将军报告,“而且城墙已经被炸开多处缺口,如果奥地利人发动地面进攻,我们很难抵挡。”

加拉沙宁首相望着大公:“或许是时候考虑您和关键人员撤离了。我已经安排好了通往伊斯坦布尔的秘密信道。”

加拉沙宁首相看着这个时候反而很勇敢的大公,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公殿下,我非常荣幸能够服务于您,后世历史肯定会:。”

就在这时,一枚重型榴弹落在了城堡附近,整个地下室都在震动,灰尘从天花板上落下,打断了首相的话,所有人都知道,贝尔格莱德的命运已经悬于一线,而这场战争实际上才刚刚开始,毕竟塞尔维亚只是个前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