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大作,曹操亲率精锐,风驰电掣般追来。
此时。
见寨门大开,旌旗招展,鼓角时鸣,曹操猛地下令,全军骤停。
“明公,袁谭小儿定在上面,末将愿往,倾刻间踏平此寨!”乐进最为骁勇,战意高昂。
曹操双眼微眯,精光闪铄,仔细打量着寨上的一切。
他生性多疑,见袁谭如此反常作态,心中疑窦丛生:“袁显思乌巢一战已显其能。此刻不逃反驻,寨门大开,故作镇定……必然有伏。”
他环视四周,羊抬头台塬地势险要,乃是平地上拔起的大土包。
两侧林木深幽,正是设伏的绝佳地形。
“况且,一路行来,竟未遇多少溃卒,显是被他尽数收拢。如此,他麾下绝非仅有眼前所见……哼,小儿贪鄙,欲诈我乎?此间必有一战,当生擒之,以绝后患!”
“明公,战机稍纵即逝!”许攸在一旁急道,“袁谭仓皇北顾,兵疲将乏,此正是虚张声势,拖延时间!当速击之!”
“文谦。”曹操缓缓开口,“你率五百人,上前试探,逼近寨门百步即止,观其反应,若其慌乱,大军即刻掩杀!”
“末将领命!”乐进得令,立刻点齐兵马,向寨门推进。
乐进率军逼近至两百步,见寨上依旧毫无动静,心中暗道:“小儿袁谭,阳武已空,只怕如惊弓之鸟,早遁去了!”
“将军,是否再进?”副将问道。
“径直向前!徜若有人,吾自破之!”乐进豪气顿生,挥军直进。
就在此时,寨内鼓声突然转急,号角连鸣,仓促间,马蹄声骤起。
更让乐进心惊的是,两侧林中忽然惊起大片飞鸟,扑棱棱的振翅声在寂静的山谷中格外刺耳。
远处的曹操当即抚掌而笑:“果不出我所料!林中飞鸟惊起,必是伏兵移动所致!袁显思小儿,竟想诱我入彀!”
许攸急道:“明公,此或是疑兵之计!”
“子远多虑了。”曹操自信满满,“若设疑兵,或以老弱饰之,袁谭收拢溃卒,兵力充足,必是在此设伏,传令,全军先后撤五里。”
蒋义渠看到曹军撤退,顿时兴奋,“曹贼撤兵了,长公子,咱们走罢!”
沮授微微皱眉,并未言语,他的目光紧盯着曹军撤退的烟尘,手指捻着胡须。
袁谭扫视曹军退却的姿态,缓缓摇头:“曹孟德用兵,最是奸诈,你看他撤退,队列不乱,旌旗有序,这哪里是真正的退兵?分明是‘打草惊蛇’之计!他佯装后撤,实则是想诱使我军离开这羊抬头,一旦我军开拔,行于旷野,他以精骑追击,我等便是待宰羔羊!”
沮授闻言,不由得深深看了袁谭一眼。
这“打草惊蛇”四字,可谓一针见血。
此子对战局的洞察和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可谓老辣。
一旁的淳于琼,在听闻这番分析后,更是面露惊容,怔怔地看着袁谭的侧脸。
记忆中那个只会依仗家世、在他面前嬉闹的袁家小子,竟已成长到能独自面对曹操,并能洞悉其诡计的地步?
一股“后生可畏”的感慨油然而生。
蒋义渠这才恍然,急道:“那……那我们何时才能北归?总不能一直困守在此地。”
袁谭笑道:“不急,跟他耍耍。”
于是当即下令,让寨中人马偃旗息鼓,做空城之状,又传令张郃高览,扬尘惊鸟,丢盔弃甲,故作撤军。
……
却说另一边。
曹操见羊抬头寨中鼓角未歇,旌旗招展,心中疑虑难消。
待传令兵报来,两边林中张郃、高览旗号向北移动,又闻士卒来报,称寨中似有炊烟渐稀之象,不由得抚掌大笑:
“果不出我所料!袁显思欲使张郃、高览断后,自引兵北遁矣!天赐良机,诸将随我踏平此寨,生擒袁谭,以绝后患!”
一度沉默的荀攸,急勒马谏道:“明公,袁谭多施诡计,狡黠异常,乌巢、此前佯退皆为例证,此刻景象,焉知非是其故技重施?恐防有诈!”
曹操扬鞭,直指那洞开的寨门,信心满满:“若真有伏兵,何必故开寨门?此必是虚张声势,欲阻我追击,今其势穷,正宜速取之!”
他心头那股被袁谭阻击的郁气,此刻仿佛找到了宣泄之口,定要亲手擒住此子,方能痛快。
遂不听荀攸之言,亲率乐进、徐晃等将,引三千精骑,直扑羊抬头。
寨门依旧大开,曹操一马当先冲入,却见寨中空空如也,唯有几面破旗在风中飘荡。
正惊疑间,忽见寨门内侧立一木牌,上书七个墨迹未干的大字:
“曹孟德到此一游”。
一瞬间,曹操瞳孔骤缩,一股寒意直冲头顶。
“不好!”他猛地勒住战马。
还不等他反应,只听四面山坡鼓角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
左边山坡上,张郃挺枪跃马,大喝道:“张俊乂在此,曹贼纳命来!”
右边林中,高览挥刀而出:“河北高览,等侯多时!”
但见两面袁军如潮水般涌来,箭矢如雨而下。
霎时间,军阵惊崩,人马俱翻。
曹操急令退兵,却听身后寨门轰然关闭,蒋义渠率青州兵从寨墙后现身,弩箭齐发。
“中计矣!”
曹操拔剑格开流矢,许褚、乐进拼死护住左右。
徐晃舞斧断后,却被张郃挺枪袭来,险些落马。
混乱中,曹军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曹操在许褚护卫下,杀开一条血路,弃了头盔,方才狼狈逃出。
这一阵,曹军旗幡器械丢弃满地。
直至退至十里之外,确认追兵已退,曹操才得以喘息。
清点残兵,折损了近千精锐,众将大多带伤,徐晃伤势尤重。
看着眼前一片狼借的景象,曹操默然良久,方才仰天长叹:
“想我曹操纵横天下十馀载,擒吕布,灭袁术,破刘备……今日竟在这羊抬头,被一孺子玩弄于股掌之间!”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般手段信手拈来,环环相扣,袁本初竟有此子,可恨,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