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46章 国政军策

第446章 国政军策

第446章 国政军策

国子监中,这帮克虏军的武监生军官们,却看着辽东的军事地图指指点点。

李如松在骑兵科的威望很高,大家进入克虏军之后,又结交了一些步兵科和炮兵科的同僚。

同为武监出身,大家又有共同的校园经历,自然很快就熟悉起来。

这些人也被拉了进来,大家一起看着辽东的地图,七嘴八舌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这帮子武监生,都是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的,看着一张辽东地图,也搞出了纸上谈兵的气势来,笔尖仿佛是千军万马,他们很快发现,这种讨论也能过一过不能上战场的瘾!

这下子众人更来劲了,每当一个人提出一个方案后,剩下的人都想尽办法破解他的方案。

这种互相论战有时候都要变成拳脚冲突了,最后都是李如松亲自下场维持秩序,确定了不能动手的规矩之后,这才恢复了讨论。

和普通的纸上谈兵不同,这里是国子监,是大明第二大的文档馆。

很快,这帮武监生又开始搜罗史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会儿指着地图唾沫横飞的,是诚意伯世子刘荩臣。

刘荩臣也想要在草原上弛骋冲锋,最后选择了克虏军。

却没想到,克虏军至今都没有机会上战场。

刘荩臣指着地图说道:

“我以为,应该在五国城旧址筑城,控制野人女真!”

“不可能!”

“太偏远了!”

“五国城金亡后就废置了,如今根本无法驻军!”

李如松看向刘荩臣所指的位置。

五国城很有名,因为这里是汉人耻辱之地。

金灭北宋后,将徽宗、钦宗二帝押解北归,最后就是囚禁在五国城内。

徽、钦两帝相继病死,埋骨于此。

这座城原本是辽国所建造。

而辽国创建五国城,就是为了控制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沿岸的“生女真人”,五国就是生女真部落中最强大的五个。

金灭辽之后,也将五国城当做是东北重要的据点。

刘荩臣说道:

“五国城乃是松花江门户!野女真部落要将货物运输出去,必经五国城!”

“我大明扼守五国城,女真人的贸易都要被控制,就等于扼住了他们的咽喉!”

看到五国城的位置,李如松也点头,这里确实是要道。

刘荩臣又对五国城的地形进行了分析,还和其他武监同学进行了几次攻防推演,结果都是只要用上最新的棱堡技术,建州女真和生女真都不可能夺下五国城。

五国城的棱堡只要和东胜卫棱堡一样的大小,囤驻几百人的队伍,就能够控制这条生女真对外贸易的商路,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刘荩臣的方案都是可行的。

“记录下来。”

五国城是对付生女真的方案,但是最难处理的还是躲入长白山地区的建州女真。

众人看向李如松,这里论最了解辽东问题的,就是李如松了。

李如松说道:

“历史上征服这片地区的不少,汉之武帝,唐之太宗,如果算上南北朝辽金元这些就更多了,但是当时对待东北都是以羁縻为主,就是经略辽东的,也仅限于辽阳附近。”

众人点头。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燕国就是如此,慕容氏是在龙城发家的,也就是我的老家辽阳,但是燕国强盛之后,慕容氏就将都城迁到了蓟县和邺城。”

“苏教务长课上也讲过,辽阳乃是辽东最大的一块农耕之地,要创建霸权必须要占据辽阳,才能有稳定的粮食来养军队。”

“史书上有关这些朝代如何经营更偏远的辽东,笔墨都不多。”

众人点头。

李如松说道:“我翻遍了史书,以长白山局域为内核,创建地区霸权,只有渤海国了。”

“渤海国?”

在场的都是军官,虽然经过两年的武监学习,但是对历史了解还是很少。

其实别说是这些军官了,就是普通的读书人,知道渤海国的也不多。

李如松如果不是专门研究东北,也不会查到这个名字。

李如松说道:

“渤海国,唐时的海东盛国,享国180年,为契丹人所灭。”

“渤海国乃是粟末靺鞨部,当然这个不重要,唐时的东北局势不安定,渤海国能立国那么久,并且一度称霸东北,也有其不同寻常的地方。”

“当然,按照苏教务长所说,唐时的东北要比如现在暖和,那时候吐蕃都能称雄,当时的条件和如今肯定是不一样的。”

“如今辽东苦寒,但是渤海国依然对朝廷经营东北的大战略有参考性。”

众人纷纷点头。

李如松摊开一张地图,对着众人说道:“这是我根据史书记载,加之零星的史料,对渤海国进行的考证。”

李如松揉了揉眼睛。

有关渤海国的资料极少,如果这里不是国子监的图书馆,怕是连这点成果都研究不出来。

李如松说道:

“渤海国,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长白山地区创建霸权的国度。”

“只可惜史书上有关渤海国战役的记录几乎没有。”

众人又有些沮丧,没有历史战役参考,军事部署就无从说起了。

但是很快,李如松又说道:

“但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

“诸位知道吗?这渤海国历史上有五京。”

“京,国之重地也,古代的京城都是战略要地。”

“渤海国是一个小国,史书上对于渤海国的其他资料都不可考了,但是因为使者往来,五京的位置却留下来了。”

“这是我对各种历史资料考证后,推测出的五京位置。”

“诸位看,中京显德府(吉林省和龙市),这里是渤海国最早的国都,也是渤海国发家的地方。”

“这里有盆地适合耕种,又是交通要道,渤海国既然可以在这里设置都城,那我大明也可以在这里筑城,养活一城人马是没有问题的。”

众人看向这个位置,也觉得这里十分的险要。

“后来又迁都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按照我的考证,彼时的上京龙泉府,乃是渤海国的粮仓,正是因为渤海国建国之后人口膨胀,中京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这才迁都到粮食更充沛的地区。”

“如果上京龙泉府还能耕种,那我大明在长白山局域也有了根基,可以移民拓边!”

“后又迁都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此城在显得府以东,滨海,我听水师学堂那边说,现在商人在此地停靠,有建州女真人设置港口,偷偷和走私商人贸易。”

“此地乃是水陆枢钮交汇之地,如果在这里筑城,就可以从海上补给。”

“此外还有两京,是陪都。”

“一是鸭绿府(今吉林省临江市),顾名思义,镇守鸭绿江,是和朝鲜往来的要道。”

“二是南京南海府,如今此地在朝鲜境内,暂且不表。”

“如果再建渤海国五京,大明是不是就能和渤海国一样,控制长白山地区?”

听完之后,众人又根据山川地形进行研究,果然这五京的位置是极好的。

这能不好吗?

东亚这个怪物房,军事战略的思想实在是太先进了,春秋战国就搞出来《孙子兵法》了。

渤海国的历史早已经消散,甚至连渤海国的创建功臣都没能留下名字。

但是从五京设置来看,渤海国确实不愧海东盛国的名号,这五京的位置都非常关键。

不是熟悉东北山川地理,又深谙政治军事的天才,不可能提出如此厉害的规划。

只可惜历史连谁帮助渤海国主定策,都没能留下名字来,只剩下这史书上五座废城。

众人又从作战、补给、后勤、屯田、剿匪、设防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商讨,论证了四京确实是控制长白山地区的重要节点。

再加之刘荩臣的五国城,五座城市要塞的方案成立。

众人看向李如松。

“李班正,就请你起草奏疏吧。”

李如松立刻说道:

“不行!这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如果要上书,还请各位都要署名。”

众人看到李如松态度坚决,也不拒绝,心中也有隐隐的激动。

大明重文轻武,其实不仅仅是大明,从宋代开始,就没有武将上书的国政军策了。

这项权利,都是牢牢掌握在文臣手里的。

这也不是武将不想,而是从宋代开始,文臣武将分途,不象是汉唐的名将,那是出将入相,上马管军下马治政,所以才能写出国政军策来。

等到宋代开始,武将文化水平偏低,只掌握军事技能,就别想着写什么国策了。

李如松起草,众人又修改,一份《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就此出炉。

等写完之后,众人都是成就感满满!

接下来众人轮流署名,最后李如松和刘荩臣也签下名字后,李如松又想起父亲的教导,让他在京师尽量低调,他对众人说道:

“这份奏疏是不是应该请苏教务长看看?”

众人纷纷点头,大家都没写过奏疏,万一有什么犯忌讳的话。

大家认识的人当中,最会写奏疏的就是苏泽了,李如松请求送到苏泽前先过目,也是稳重之举。

而且苏泽和他们确实也算是有师生的情分,大家又一同拿着奏疏,前往苏泽的府上投书。

众人又觉得,一堆军官都去苏泽府上不妥,于是推举李如松和刘荩臣两人为代表,去苏泽府上拜见。

——

“李如松和刘荩臣?”

苏泽刚刚从内阁回家,听到管事的通报,皱眉问道。

“这两位军将都说自己是老爷的弟子,所以吾等不敢做主,就请他们在门房厚着了。”

“让他们去偏厅吧。”

苏泽自然记得两人,李如松不必说了,刘荩臣是诚意伯的世子,在武监的时候苏泽就记得他的名字。

既然两人都以弟子身份来拜见自己,总还是要见上一见的。

等到了偏厅前,李如松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也不由的忐忑起来。

他看向身边的诚意伯世子刘荩臣,这家伙更是没出息,已经开始双腿打颤了。

李如松打趣说道:

“刘兄,你紧张什么?”

刘荩臣说道:

“李班正,你不紧张?这可是苏教务长!我爹要是知道我来干这事,回去非要打断我的腿!”

李如松也颇有同感的点头。

自己老爹在入学前,千叮万嘱不能得罪的人名单中,苏教务长就排在前列。

在京师两年多,李如松自然明白苏泽的分量。

别说是他,就是他爹,安东都护府这个副都护,见到苏泽都要行大礼。

今日自己带着奏疏来求见苏泽,也不知道是福是祸。

可到了偏厅前,也没有回头路了,李如松咬牙说道:

“再难也要上,这份奏疏可是我们大家的心血!”

两人这么一打岔,紧张的情绪平复了一些,在管事的催促下,两人迈步进入偏厅。

“武监一期骑兵科李如松、刘荩臣,拜见苏教务长。”

两人进门之后就对苏泽行了一个武监的军礼。

这也是众人商议的结果。

他们和苏泽的联系,就是武监生教务长的关系。

既然如此,那想要让苏泽支持他们,就要拉进这个关系。

果不其然,李如松和刘荩臣这样的开场白,让苏泽脸上挂上笑容,吩咐两人入座后,又让管事上茶水。

李如松是军人,也不愿意弯弯绕绕,在简单寒喧了之后,就掏出奏疏说道:

“苏教务长,这是吾等武监一期商议出来的一份军略,想请您斧正。”

军略?

苏泽接过《请筑五城以定北境疏》,打开之后仔细的阅读起来。

李如松和刘荩臣紧张得心都要跳出来了,看着苏泽一字一句的读完,两人更是呼吸都要停止了。

“这份军略,是你二人写的?”

李如松和刘荩臣摇头说道:

“乃是吾等克虏营的武监一期生群策群力完成的,弟子只不过是主笔。”

苏泽看向李如松,李如松迎接上苏泽的目光,就在李如松感觉过去很久之后,苏泽抚掌道:

“妙策!这等国政军策可刊史书!”

“啊?”

李如松没想到苏泽竟然给了这么高的评价!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