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53章 下层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453章 下层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453章 下层基础和上层建筑

上元宫宴的消息传出,消息灵通的勋贵重臣们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任何一个新贵群体的出现,旧的利益团体除了打压之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吸纳他们。

不仅仅是勋贵们看到了这一点,不少文官也看到了这一点。

为家族查找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人联姻,给自己的家族多留一条路,这也是大部分现实主义者的选择。

当然,最后能不能成事,还要看这些新军官们的个人魅力和能力了。

这场宴会,一下子就成了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

毕竟八卦是人类的本能。

正月十五,武监军官身穿新式军装,盛装出席了这场宫廷的宴会。

皇太子朱翊钧代父皇主持宴会,定国公、成国公等大明顶级的勋臣全部出席。

家中有适龄待嫁女子的文臣也有不少出席,其中不乏官制比较高的文臣。

小胖钧看着这群朝气蓬勃的武监军官也是非常的高兴,上次武监阅兵他没能有机会去,这次算是另外一种方式过瘾了!

苏泽家中虽然没有适龄待嫁的女子,但是也接到了邀请,等到华灯初上的时候,苏泽害怕堵车,决定还是步行入宫。

今年的元宵灯会照例举办,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办得多了,京师百姓的热情都褪去了一些。

隆庆皇帝身体不好,所以对今年的元宵灯会也不如往年上心,只是在正阳门外例行扎了几个花灯庆祝。

皇宫前围观皇室花灯的百姓少了很多,但是京师城内的其他市集却热闹多了。

苏泽从府内出门,一路来到宫门外,沿途能见到不少叫卖的摊贩,还有各种街头表演,好不热闹。

中华民族对过节的须求,最重要还是落实在吃上,整个京师都弥漫在一股香甜的气味之中。

苏泽就见到了几个拿着糖人和糖葫芦的孩子,在街上追逐玩闹着。

得益于糖的价格持续下降,京师的普通人家也能吃得起糖了。

糖不再是贵重的奢侈品,那吃糖的花样也就多了。

最先出现的是糖渍的果脯。

糖渍作为一种古老的食物保存方式,用其制作的果脯味道甜美,很受京师百姓欢迎。

东宫的几家糖铺,也开始制作这类的糖渍果脯。

这种能够长期保存的食物,也受到了草原的欢迎,成为大明出口的又一项利器。

糖葫芦算是传统小吃了,北宋就已经出现了。

在糖的价格降低之后,叫卖糖葫芦的摊贩更多了。

至于糖人则是新鲜的事物,这种又好看又好吃的糖,尤其受到孩子的欢迎。

在这元宵佳节中,普通百姓也会给孩子一些零钱,这些钱基本上都流入了这些卖糖的小摊。

等到了皇宫前,普通百姓就已经进不来了,宫门前却车水马龙,各式豪华马车都是朝着皇宫赴宴的。

苏泽本来准备低调入宫的,却没想到一辆马车停在了他边上。

“苏检正,距离西苑还远,和本公同乘马车如何?”

苏泽抬起头,看到成国公朱时泰热情的脸,感受着紫禁城外的寒风,苏泽还是决定接受对方的好意。

这次宴会并不是正式的国宴,自然不可能在三大殿举行。

但是受邀的人太多,最终小胖钧请示皇帝,启用了西苑。

这是先帝嘉靖居住过的地方,隆庆皇帝登基后,为了表示和父皇的政策切割,封闭了西苑。

但是西苑依然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太监宫女维护。

在西苑举行元宵宫宴,也有一点皇室家宴的感觉,没有那么正式又多了一丝温情。

只不过这苦了赴宴的人,为了皇宫安全,勋贵百官只能从正门入宫,接着还要步行到西苑。

紫禁城周围空旷,寒风一吹冷得刺骨。

这时候就体现出勋臣的优势了,不少勋臣都有御赐的马车,可以乘车前往,而文官要这个待遇,至少要阁老或者大九卿才行。

苏泽也不愿意在寒风中受罪,让随从先行离开,自己登上了成国公府的马车。

作为顶级勋贵,成国公的马车自然是十分豪华。

车架采用最新的减震弹簧,车身却用高档木材打造,马车内部能够容纳八人,内部都用的高档绫罗绸缎。

只不过拉车的马都是普通的马,这让苏泽有些疑惑,堂堂成国公府,难道还养不起几匹好马?

可能是看出了苏泽的疑惑,朱时泰说道:

“府内的好马都捐给武监了,这匹马是家弟从广西送回来的,这马虽然矮小,但是耐力还是不错的,京师的马车反正开不快,用这种马正合适。”

这位年轻的成国公果然是聪明人。

“苏检正对这马也有兴趣吗?明日让人送两匹去府上?”

苏泽摇头说道:

“多谢国公美意,苏某很少乘坐马车出行,还是不要埋没这些良驹吧。”

朱时泰并不在意,也没有继续客气,而是和苏泽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起来。

“苏检正,您对赵阁老的兵部改革怎么看?”

苏泽看向朱时泰,在他看来,这位年轻的成国公,是勋贵之中第一的聪明人。

定国公徐文壁只是办事妥当,为人谨慎,但是论才干也只是中人之资。

他能成为现在的勋臣之首,还是因为他深受皇室信任,又能办好祭祀工作,属于靠着给皇帝代祭,熬成了元老重臣。

但是成国公府在几次军事改革中都很有洞见,武监成立就将胞弟送入武监,最近几次勋贵的行动中,都能看到成国公在背后的身影。

朱时泰突然说起了赵贞吉推动的兵部改革,苏泽疑惑的问道:

“国公有何高见?”

朱时泰说道:

“高见谈不上,只是觉得赵阁老的改革势在必行,可兵部如此冥顽不灵,非要违逆大势,实在是可笑。”

苏泽明白交浅言深的道理,他和成国公朱时泰就是几面之交,对方突然和自己说这样的话题,苏泽有点后悔上他的马车了。

身为中书门下五房的正印官,苏泽现在的地位也不一样了,必须要谨言慎行。

但是朱时泰提到了赵贞吉,难道赵贞吉为了推动兵部改革,竟然和勋贵联系上了?

这个猜测未免太离奇了。

苏泽看向朱时泰,等待对方说话。

从紫禁城正门到西苑入口,也就是一炷香的车程,所以朱时泰直接的说道:

“苏检正不是很清楚,赵阁老和兵部之间的具体分歧吧。”

苏泽点头。

他虽然统领中书门下五房,但是赵贞吉的政治秘书是兵房主司,苏泽也不会干涉各房的具体事务。

苏泽和赵贞吉是姻亲,但是因为他和高拱的特殊关系,所以也不方便和赵贞吉走得太近。

苏泽和赵贞吉的关系,更象是一种“熟悉的陌生人”。

苏泽知道赵贞吉和兵部的旧怨,认为他和兵部之间主要是权力的斗争,并不是很清楚赵贞吉和兵部的具体分歧。

朱时泰说道:

“赵阁老认为,如今的兵部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体系了,希望对兵部整个框架都进行改革。”

“但是兵部并不这么认为。”

苏泽问道:

“兵部不适应当今的体系?”

朱时泰看向苏泽,疑惑的问道:

“这个变革不是苏检正搞出来的吗?难道你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朱时泰继续说道:

“苏检正,我朝设立之初,是用的太祖定下的卫所世兵制度,这套制度的弊端有很多,这才有了后世的各种改革,但是唯有一个好处,是历朝历代都比不了的。”

“世兵制度的维持成本很低,一些卫所可以自给自足,另外一些只要地方上均输一些物资过去,也能维持卫所运转。”

“卫所的兵员补充、战斗训练,都是在卫所内进行的,朝廷要做的就是监督就行了。”

“所以我朝的兵部,只设有武选司、职方司、车架司和武库司四个清吏司。”

“武选司掌选授、升调、承袭、功赏。”

“职方司掌舆图、军制、镇戍。”

“车架司掌军用的驿站、禁卫、仪仗、厩牧。”

“武库司掌军械、案牍、符印。”

“这在我朝之初,自然是没问题的。”

“但是苏检正你的军制改革,让大明的军制在根本上发生变化了。”

苏泽惊讶的看向朱时泰,他没想到,这个在京师名声不显,甚至有一些纨绔名声的勋臣,竟然有如此见识。

身为大明军制的改革者,苏泽当然明白朱时泰的意思。

大明初期的卫所世兵制度,好处就是省心。

朱元璋就曾经说过:

“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这个制度,在明初是适应时代的。

元末的大动乱,让民间经济基础非常孱弱,但是明初的时候各地都不安宁,又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卫所世兵制度可以说是完美的解决了当时的问题,用比较低的成本保障了国防安全。

而且在那个时候,高级将领就是勋贵,而朱元璋自己就是马上得天下的,军事指挥权在皇帝和勋臣手里,兵部就是一个单纯的文官部门,主要负责军队的行政事务和后勤工作。

这也是兵部四个清吏司的设置。

但是土木堡之变后,勋贵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兵部就成了整个帝国的最高军事机构。

兵部还能维持,是因为当时国家安定,世兵制度又不需要太精细化的管理。

可等到东南倭乱之后,这个体系就已经岌岌可危了。

赵贞吉是亲眼看到了嘉靖朝时期兵部指挥系统失灵的,兵部连京营都控制不了,让俺答的部落冲入京师城下。

对南方卫所也没有控制力,倭寇在东南如入无人之境。

而等到苏泽进行军制改革后,这个情况就更严重了。

无论是戚继光在大同的新军,还是编练的京营新军,还有其他几个地区的新军,都事实上打破了世兵制度。

京营裁撤世兵,变成了专业化的募兵。

山西也裁撤了世兵,给世兵分了土地,募了当地精锐的青壮当兵。

辽东的情况也差不多,军官还是卫所的世兵,但是也会从移民中募兵。

还有水师的建设,水师几乎将原本的海卫体系全部摧毁,水师比陆军更需要专业化人员,甚至军官都变成了募兵了。

募兵制,就是全职军人,这就和世兵制度完全不一样了。

募兵制的军队需要供养,日常需要操练,需要的物资是海量的,还需要弹药和军需供应。

大明的战略也开始从防御转向进攻,而任何进攻就需要处理海量的军事信息,就需要保障后勤的供应,就需要分析军事情报,制定战略计划。

这时候,原本只是作为文官机构的兵部,就完全无法胜任了。

朱时泰说道:

“赵阁老要对兵部进行改革,设立专门负责军事的清吏司。”

“但是兵部抗拒这种改革,认为这是赵阁老要往兵部掺沙子,破坏兵部的专业性。”

朱时泰说道:

“吾弟在广西作战,就亲眼见到兵部的混乱,甚至发生过应该送到辽东的冬衣,被运送到广西的事情。”

“这次送错的是冬衣,下次会不会连军队都送错了?”

朱时泰看向苏泽说道:

“苏检正,这边军改革和水师改革都是自你而起的,武监也是你提议设立的,为何这军制改革只改了一半?”

“苏检正你到底在尤豫什么?如果你需要支持,我们大明勋臣,都会站在你身后的。”

苏泽沉默了。

朱时泰说的没错,兵部的改革是必须的。

兵部还是文官机构,随着军队体系变革,军事改革也是必然的。

苏泽当年上疏请求创建武监,就是为了给军事改革提供足够的人才。

如今武监一期都已经毕业了,武监二期也快要毕业了,朝廷已经有了足够的军事人才。

苏泽看向朱时泰,他没有读心术,也不知道朱时泰是为了大明还是为了个人权势,或者是为了勋贵集团的利益。

但是也正如朱时泰所说的,下层的地基已经变了,上层建筑也到了必须要改革的时候了。

“等节后苏某会拜见赵阁老,再请奏陛下,详议军改事务。”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