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又议废藩
过了正月,皇宫的警戒工作终于放松了一些,禁卫营也可以轮流休息。
李如松踏入总参谋部作战司,先前忙了一个月,搞出来的作战条例终于通过了,但是作战司又忙了一阵子,将这些作战条例分发给各基层部队和卫所,等这一切忙完了,这才得了清闲。
皇帝恩准作战司放假,李如松今天来封还大印,因为接下来他要忙自己的人生大事。
过了正月,李成梁就派遣族中的老人来京师,和霍家人讨论李如松的婚事。
婚事进展非常的顺利。
霍冀在兵部很有威望,虽然他选定的继承人曹邦辅已经去职,但是现任兵部尚书王崇古也和霍冀关系密切。
霍冀在兵部根基很深,李如松娶了霍冀的孙女,对于他的仕途大有好处。
而霍家子孙不成器,和传统的仕宦子弟联姻分量不够了,李如松算是武监出身的“异类”,霍家又看到他背后的苏泽和李成梁。
和李如松结亲,即使李如松不能走上高位,但是他背后的关系,也能保住霍家现在的地位。
唐代以后,中原的世家就差不多消亡了。
读书考试还是太吃天分了,一代不成器,家族就会立刻从中枢权力退出,想要继承都没机会。
霍冀这种老臣,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他还是希望家族不要滑落太快,保留家族的火种,等到再出几个成器的子孙,家族就能重新兴旺起来。
双方很快完成了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三步,接下来就是纳征,等到李成梁将准备好的聘礼从辽东拉到京师,就可以进行请期,也就是确定婚期了。
最后一步就是“亲迎”,也就是接亲了。
六礼的前三步完成,其实也就算是订婚了,李如松已经算是有婚约在身了。
确定了婚约之后,那些想要和招李如松为女婿的势力都缩了回去。
李如松知道,这场婚事能这么顺利,还是苏教务长的功劳。
这份婚事算是师娘介绍的,霍家和李家第一次会谈也是在苏泽府上。
原本虎视眈眈的勋贵们,见到苏泽出手,也只好乖乖放弃。
李如松非常感激苏泽,如果不是苏泽出手,自己的婚事肯定要得罪很多勋贵,那绝对会对自己的仕途产生阻碍。
因为是苏泽做媒,这些勋贵也只能放弃。
老师给弟子做媒,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而且苏泽给选择的结婚对象无可挑剔,这帮勋贵也无话可说。
唯一的困扰,就是这次婚事后,李如松就要牢牢打上“苏党”的印记,再也无法脱离苏党了。
但这对李如松来说这样不算什么,自己早就是苏党的内核成员了,不可能背叛苏泽了。
完成了手续,李如松终于可以离开紫禁城,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有人呼唤他的名字。
回头一看,原来是禁卫营的沐昌佑。
李如松不是很喜欢沐昌佑。
这倒不是沐昌佑勋贵身份,李如松在武监中也有不少出身勋贵子弟的好友,他和成国公府的朱时泰也是惺惺相惜的好友。
但是沐昌佑连武监都不愿意读,找到机会就调入禁卫营,这种做派实在让李如松这种科班出身的不齿。
而沐昌佑是肩负了家族任务来京师的,他在京师中广泛结交权贵,也让人觉得十分的势利。
沐昌佑快步追来,脸上堆起热络笑容。
李如松现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自然也是沐昌佑的结交对象。
他今日未着禁卫军礼服,而是穿着一套常服,看样子是刚从紫禁城外回来。
沐昌佑其实是从治安司回来,他身兼治安司主司,负责京师的城市管理工作。
虽然大部分时候,沐昌佑这个治安司主司都只是挂个名,具体主持京师城管的是司副李德福。
但李德福时不时也会遇到他没办法处理的问题,沐昌佑隔三差五也要去一下治安司,处理一下这些问题。
沐昌佑拱手说道:“恭喜李兄!听说霍尚书府上已纳吉聘,这桩婚事可是苏检正亲自牵的线啊!”
“有此良缘,也难怪当日李兄拒绝了我们黔国公府。”
李如松想起沐昌佑也曾经想要和自己结亲,他自然也不会得罪黔国公府,连忙和沐昌佑寒喧了几句。
沐昌佑又说道:
“当日悔不该,中断了武监的学业,否则有苏教务长为师,人生大事也能解决了,沐某在京师只能形单影只了。”
李如松说道:
“沐兄这是自己没有结亲的意向,这京师多少人家,都想要和黔国公府结亲呢。”
沐昌佑说道:
“李兄,如今我这差事,防火清违建、调解勋贵占道,日日如履薄冰。”
“李兄可以帮我在苏教务长那边说项说项,让我卸了治安司的差事?”
这是沐昌佑的真正目的。
治安司对别人来说是个风光的职位。
负责京师的防火违建,还要负责市场管理,道路交通,这绝对是个肥差。
但是对沐昌佑来说,这就是个火坑。
每次李德全遇到勋贵重臣的违建,就拉着沐昌佑出马,黔国公府做了多少得罪人的事情。
而且治安司的差事,属于做得好也没功劳,一旦出了事情就要背锅。
整个冬天,沐昌佑都活在徨恐之中,好几次都梦到京师发生大火,自己被皇帝和内阁问责,连累到黔国公府。
好在今年取暖的冬季已经过去,京师今年也没有发生大火,为此内阁也只是不疼不痒的表扬了几句治安司。
可他这个治安司主司的位置,是吏部尚书杨思忠安排的。
沐昌佑消息灵通,还知道这背后还有苏泽的安排。
这两人,都是沐昌佑这个黔国公府家的次子,万万不能得罪的。
沐昌佑一直亲近李如松,就是希望能通过李如松这个苏泽的得意弟子,在苏泽面前吹吹风,不要让他再担任这个治安司的主司了。
李如松也皱眉。
朝廷的人事安排,也不是他这个武官能插手的事情。
苏教务长的安排,自然有其深意,更何况沐昌佑的职位更是吏部尚书杨思忠钦点的。
这位吏部尚书的用人之道太深妙了,李如松经常和父亲李成梁通信,更是知道这一点。
凡是被杨尚书点将的,全部都是人才!
那安排沐昌佑担任这个治安司的主司,必然也有更深的用意。
李如松连忙说道:
“沐兄,这治安司主司的人选,乃是朝廷的大政,岂是我这个小小千户能随意置喙的。”
沐昌佑也叹气,他也是昏了头,竟然和李如松说这件事。
沐昌佑只好说道:
“李兄,我也不是要让你为难,只是希望你能够在苏检正面前引荐一下我。”
“在下虽然不能全权代表家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还是可以代表黔国公府表态的。”
说完这些,沐昌佑就拱手离开。
等到沐昌佑离开,李如松还有些恍惚。
沐昌佑什么意思?
沐昌佑是要代表黔国公府投靠苏教务长?
李如松想起名为“苏党”的组织,好象自己的父亲也在其中,现在黔国公府也想要添加苏党?
如果只是沐昌佑一人,那李如松肯定不会帮他带话。
但是勋臣前五的黔国公府,世代镇守云南的黔国公府,李如松就不能不带话了。
叹了一口气,早知道这样就早点走,也不知道会不会给苏教务长带去麻烦。
——
本来苏泽也准备下衙回家的,却在下班之前被喊到了内阁。
只见四位阁臣都在,高拱看向苏泽,开口说道:
“吾等刚刚从宫里出来,兰州那边出事了。”
苏泽愣了一下,这才想起来,前阵子肃王薨了,朝廷派遣行人前去吊唁,并且册封新任肃王。
苏泽当时有些疑惑,他记得在原时空,这位肃王是万历十六年才薨逝的,怎么会提前死亡的。
高拱接着说道:
“苏检正,你知道前朝肃王旧事吧?”
苏泽思考了一下,他说道:
“是当年殷阁老担任礼部尚书时候,老肃王承袭的事情吧?但是详细的事情,下官不清楚。”
高拱点点头,开口给苏泽讲解这桩旧事。
“先帝末年,坐镇兰州的肃怀王薨逝,无子无弟,按宗藩条例应废除肃藩。”
“肃怀王母妃上奏,请求以辅国将军朱缙贵,也就是肃怀王的从叔嗣位。”
“当时礼部尚书是致仕的殷阁老,礼部议‘朱缙贵是肃怀王从叔,不可承祧’,不符合礼法,请求朝廷革除肃藩。”
“先帝后来以‘肃藩越在远塞,不王无以镇之’为由,特许其嗣王位。”
高拱叹息道:
“当时殷阁老据理力争,‘肃王府在兰州,根本不是边疆而是内地’,但是先帝不许。”
“殷阁老又请求降级封朱缙贵为郡王,先帝还是不许。”
苏泽点头,他也想起这件旧事了。
明代藩王问题,素来是文官关注的问题。
高拱说道:
“行人司抵达兰州之后,兰州城内盛传,肃王朱缙贵之遗腹子朱绅尧非是亲生,乃是肃王一脉为了承袭王爵,从外面抱的孩子。”
又是这档子事情?
苏泽也有些头疼,大明藩王继承总是闹这档子破事。
楚王一脉就是这样,现在肃王又闹这样的事情。
但是想想也正常。
肃王一脉,不仅仅是肃王府,还关系到整个就封到兰州的肃王支脉。
一旦肃王府去除王爵,那整个兰州的肃王一脉待遇都会受到影响。
而且肃王府上下也都指望新肃王,延续肃王府的富贵。
但是肃王一脉确实命途多舛。
上一任肃王绝嗣,也没有兄弟,最后让他的从叔继承了肃王之位,这已经违背了礼法了。
现任肃王突然暴毙,留下来一个遗腹子,身世也存疑。
高拱讲解完了背景,开始说道:
“本官以为,先勘明肃王遗腹子真伪,肃王一脉的承袭还是要慎重,不可轻易废之。”
张居正也点头说道:
“附议。”
苏泽疑惑的看向两人。
要知道,高拱和张居正,都是内阁的废藩派头子。
特别是张居正,他出于财政的考虑,废藩的倾向非常强烈,前几次藩王继承出现问题,张居正都是力主废藩的。
如今肃王一脉,上一代继承已经出了问题,这一代又出问题,属于每次扫黄都有他。
隆庆皇帝比起嘉靖皇帝,心理上也没有太大的负担。
嘉靖皇帝,本自己就是旁支入继大统的。
所以他总要顾忌宗室的想法,不能随便废藩。
但是隆庆皇帝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他的继位名正言顺,皇帝位置也坐的稳,不需要担心这些问题。
所以隆庆朝几次废藩,完成了前朝没能完成的事情。
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放在眼前,高拱和张居正竟然都说要慎重?
这时候,赵贞吉说道:
“火者局势不稳,兰州在西域疆防的前线,历代肃王府对兰州城防也是做了贡献的,肃王一脉在兰州城内的声望也很高。”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
虽然高拱和张居正都是废藩派,但是现在为了西北疆防的稳定,还是希望新肃王能安全承袭王位的。
火者日益强势,威胁大明的西北疆防,这时候如果肃王承袭闹出乱子来,威胁朝廷的大局。
所以高拱和张居正,才愿意捏着鼻子,继续让肃王一脉存在下去。
众阁老看向苏泽,显然是要听苏泽的建议。
苏泽思考了一下说道:
“诸位阁老,肃王承袭是礼部的事情,西北疆防乃是军政,一码归一码。”
“王位承袭需要慎重,火者的异动总参谋部也有应对预案,可以请总参谋部先按照预案动员,以防火者乘乱袭扰边境!”
听到苏泽这么说,赵贞吉连连点头道:
“这点苏检正说的没错,克虏军早就严阵以待了,应对火者的动员预案也早就准备好了。”
苏泽说道:
“就算肃王一脉顺利承袭,火者也可能趁乱袭击,还是应该先按照预案动员起来。”
“至于肃王承袭,还是应该仿效旧例,派遣勘肃使团前往兰州。”
这下子高拱和张居正也点头,高拱说道:
“那就仿效旧例,派遣使团勘肃。”
“至于火者,本官请奏陛下,按照总参谋部预案动员西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