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71章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

第471章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

第471章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

内阁。

今年的京师春天来得有点晚,内阁之中已然上了碳炉。

内阁在紫禁城内,用的都是泥封的炭火炉子。

在寒冬的时候这种炉子不给力,但是在这个时候正好。

但是内阁的气氛,却要比泥封炭炉更火热。

四位阁臣,加之几位被召入宫中的重臣,隆庆皇帝将他们召集到内阁,讨论刘秉的“耶律大石计划”。

但“耶律大石计划”不过是个引子,此番重臣们齐聚内阁,争论的却是国策之争。

大明未来,要如何面对西北疆防。

坐在靠近内阁大门位置的苏泽,担任这场会议的记录官,看着阁老重臣们大概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内阁次辅张居正为代表的海疆派。

这一派的主要观点就是,西北边防虽然重要,但是能维持现状就可以了,朝廷的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大海上。

户部侍郎张守直,作为张居正在大小九卿中的头号马仔,首先说道:

“去岁,我大明沿海市舶司所出入港的货物,数十倍于陆上边市的贸易额。”

“从南洋通政署发来的消息,马六甲战事还在继续,南洋也出现海盗,袭击我大明的商船。”

“南洋诸藩,如满剌加(马六甲)旧港,久为西夷所据,商路梗阻,贡使难行。”

“当此之时,再议耗费巨万、劳师远征西域火者、复通陆上丝路,是否本末倒置?”

“海疆不靖,则东南膏腴之地永无宁日,岁入千万之关税市舶之利亦将付诸东流!”

“户部以为,当集全力整饬水师,增设炮台,护我商船,拓殖南洋诸岛,开万里海疆为大明财赋之源、藩屏之地!此乃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户部尚书马森几乎就没来上过衙,户部侍郎张守值一直都是管理户部的最高官员,他的意见就是代表户部的意见。

当然,这也是张居正的意见。

苏泽微微感慨,谁能想到,嘉靖朝还在议论禁海呢?

当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得到了海上贸易的好处后,从海上向外拓展就成了应有之义。

就连最怕打仗,最怕花银元的户部,也开始支持海上备战扩张。

没办法,海上的利润还是太大了。

苏泽又看了一眼张居正。

除了户部的利益之外,张居正如此支持水师,是不是也有他长子就在水师的原因?

另一派也站了出来。

兵部尚书王崇古,挺身而出道:

“张侍郎此言差矣!”

“陆上丝路,关乎国本!”

“火者盘踞西域,勾结叶尔羌,断我商路,屠戮佛寺,其志不小!”

“若坐视其坐大,控扼河西走廊,则陕甘危矣,河套难安!届时,我大明纵有万里海疆,西北一乱,腹心震动,又何谈开拓?”

“火者又向陕甘传教,此教蛊惑人心,若是放任不管,日后必成大乱。”

“塞防乃是要务,进取西域乃是恢复汉唐疆域,历史上大唐由盛转衰,就是自失去西域而起!”

“今日我大明有再控西域的机会,自然要恢复汉唐疆域,巩固西北塞防。”

“西域在手,也能威震草原,不会再有游牧坐大之祸!”

王崇古不愧是蒙古问题专家,说的确实是对的。

当年汉武帝为何要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大汉控制西域,除了丝绸之路外,就是通过西域威胁草原。

中原王朝,完全实控西域的,就只有汉唐两个时期。

当西域在中原王朝手里的时候,就能随时从西域进军,夹击草原。

而西域在手里,也能切断中亚和草原的贸易,困死草原。

所以汉之匈奴、唐之突厥,都没有成为中原王朝太大的威胁。

西域、西北防线、东北,这三面如果都控制在大明手里,那蒙古就是笼中鸟,再也不可能作乱了。

从国防角度上说,开拓西域确实是值得投入的,否则陕西这个中华文明的内核局域,距离边疆太近了。

一旦陕西生乱,朝廷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来平定。

所以无论是草原防务还是陕甘安全的考虑,将西北塞防推到更西面,确实是百年之策。

赵贞吉也微微点头,王崇古的这番发言,他也是赞同的。

朝廷不是商馆,不能只算经济帐。

苏泽也看出来了,这场争论的背后,其实还有水师和陆军之争。

朝廷的经费是有限的,塞防和海防,侧重于哪一边,就会增加相应的军费。

虽然大明陆军传统深厚,在朝堂具有压倒性的力量,但是这些年来,张居正控制户部以来,在水师上的投入是逐年加大的。

最直观的就是水师学堂的招生规模,已经快要追上武监了。

要知道,大明的陆军多少人,水师才多少人。

现在水师要培养这么多的军官,自然也要有这么多的舰船。

一旦朝廷确定海防重点,就会加大造船订单,水师也就能拿到经费和编制。

相反,一旦朝廷将精力投入到西北塞防,就会扩充陆军规模,编练新的军队,那水师的经费就要少了。

争论迅速白热化。海防派强调经济利益、海防迫切与相对可控的海上风险;塞防派则高呼地缘安全、祖宗基业与西北不稳的巨大隐患。

双方引经据典,从《盐铁论》争到戚继光的兵书,从郑和宝船远航的辉煌说到土木堡之变的惨痛。

殿内嗡嗡作响,各派官员纷纷附议己方观点,互不相让。户部、部分沿海籍贯官员及通商获利者多主海路;兵部、西北边臣及科道则力挺陆路。

高拱与张居正交换了一个眼神,均未急于表态。

而苏泽手中的笔写的飞起,这场会议的级别太高,罗万化他们这些五房的主司没资格列席,只能由他这个检正中书门下五房公事亲自充当记录员。

好在【模范毛笔】写起来不需要考虑字迹,只要动笔就能写出工整的台阁体方块字。

坐在苏泽身边的,是司礼监的二把手陈洪。

陈洪分管东厂锦衣卫,在苏泽的军事改革中,锦衣卫也被赋予了搜集军事情报的职能,陈洪也因此列席会议。

当然,陈洪来参会,主要是当皇帝的耳目,他同样也在奋笔疾书,将重臣们的发言记录下来。

其实本来这场会议,应该是在御前召开的,但是隆庆皇帝现在的身体状况,显然无法主持这样的会议,所以才会放在内阁进行。

当然,还维持了皇帝最终圣裁的体面,以强调皇权掌握最高军事权力。

在场的都是重臣,辩论的语速很快,陈洪已经升任大太监很久了,如此高强度的书写也有些吃不消。

他看了一眼身边的苏泽,不由感慨年轻真好。

眼看着争论没有结果,高拱宣布休会。

陈洪总算是放松下来,他舒展了一下身体,又对着身边的苏泽说道:

“苏检正,刚刚有一段我没能记下,能不能看看你的记录?”

苏泽愣了一下,还是说道:

“陈公公请便好了。”

陈洪拿过苏泽的记录,开始直接抄作业,等抄完之后,他这才说道:

“多谢苏检正了。”

陈洪又说道:“看样子今天是吵不出结果了。”

苏泽微微点头,国家大政有时候就是选择题,还是那种都看不出错误的选择题。

无论是海防论还是塞防论,都有正确的地方,无论当下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能算错。

苏泽记得,原时空就有过这样的争论。

但是那时候是清末,财政困难,这场争论爆发在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

那场争论的结果是,塞防论的左宗棠收复了西域,强调海防论的李鸿章却在甲午海战中惨败。

想到这里,苏泽都有些迟疑不定了。

以大明目前的局势,开发西北为时尚早。

等到铁路成熟,西北铺设铁路之后,能以更少的陆军控制更大片的土地,实控西域的成本才能降下来。

否则和原时空清朝那样,就是准格儿死了再来大小和卓,闹得你朝廷不得安生。

但是也正如王崇古说的那样,实控西域能够解决北方疆防问题,从而腾出手来解决其他事情。

大明定都京师,护卫京师就是头等的政治大事。

但是京师的位置实在有些尴尬,九边防务开支巨大,一直拖累大明的发展。

如今北方草原暂时安定,但是不代表就能马放南山。

大明依然需要一支九边部队,维持对草原的震慑。

实控西域,可以大大加强对草原的控制,还能遏制住草原通往中亚的贸易网络,彻底控制草原经济。

相比之下,苏泽更支持海防派一些。

现在是大航海时代初期,所谓西班牙的海洋霸权其实也就是个纸老虎。

历史说明,今后几百年,争夺海外巨大利益,就是世界的主线剧情。

原时空,一直到二战,欧陆爆发的战争,其导火索都是争夺海外殖民利益。

大明现在连马六甲都没出,距离海洋霸权强国还有很长的距离。

休会了一炷香时间,高拱宣布继续开会,紧接着又开始辩论。

等一个时辰过后,苏泽和陈洪各自拿着厚厚的会议记录散会。

争吵的结果是两派都无法说服对方,高拱提议在场的大臣各自上书,通过公文系统阐述自己的意见,交给皇帝下最后的决断。

——

等回到公房中,苏泽看着会议记录,他也是上书的成员之一,也需要在近日之内将自己的意见写成奏疏。

苏泽又反复思考了半天,突然灵机一动。

自己干嘛纠结这个啊?

清末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那是因为清末的国力有限,还要给老妖婆修园子,仅有的国防预算自然要掐着用。

我大明如今国库充盈,陆军理论和技术都是全球第一,水师也在下饺子一样造船,何必要纠结这个?

两者并重不行吗!?

苏泽挥笔写下标题:

《为统筹海防塞防大计并倡国防教育事》

苏泽首先写道:

“阁议西北塞防与东南海防之策,诸臣各执一端,或言‘海疆利厚当倾力拓殖’,或言‘西域地险必固守藩屏’。”

“臣以为,此二者非冰炭之争,实为大国腾飞之双翼。”

“大国之责,在疆域之全守。”

“昔汉武凿空西域、郑和扬帆西洋,皆昭示华夏有经略四方之能。今大明承六合之志,岂可效小邦偏安一隅?”

“陆权为骨,海权为血;骨健则国屹,血畅则国强。弃塞防如自折股肱,废海防若断脉绝血!”

“唯有海陆并举,方能为我华夏大国之国策大略!”

唱完高调子,苏泽开始筹划具体的方略。

首先是成本问题。

既然群臣争论的还是预算问题,那苏泽也要给朝廷算帐。

首先还是政治问题。

在工业时代之前,民族主义兴起前,战争和普通人是无关的。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就是贵族的事情。

这也是正常的,普通百姓能活下来就不容易了,打仗也都是炮灰,所以普通百姓都是抵触战争的。

在民族主义兴起之后,在民族概念下,战争才有了新的意义。

这时候也开始进入到工业时代,战争也被迫变成全面国力的比拼,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战争变成所有人的事情。

这一转变,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君主贵族时代的退场,庶民阶层的权力上升。

没有权力自然谈不上义务,庶民阶层能够影响国家,那战争和庶民也就有了关系。

对此,苏泽同样抬出了自己的民族论和四民道德说。

以民族论,来提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再以四民道德论,明确士农工商,在国防上也都有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苏泽也暗搓搓的塞进了自己的“私货”,提议在武监中提高普通百姓子弟的录取比例,同时对待军中立功的基层士兵,也给予武监的入学名额,从而提高基层士兵的能动性。

最后就是上层机构的改革。

总参谋部增加水师参谋,同时拟定相应的海防方略,制定海防的军令操典,陆海并重。

户部单列“拓疆银”,岁初依战果商议分配,从预算的制定上分开海陆,日后要争预算的时候,陆军和水师再“各显神通”。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