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苍穹之下:无声的守望者 > 第189章 未雨绸缪

第189章 未雨绸缪

舆论风波过去几天了,办公室里那股紧绷的劲儿总算松了下来。

楚星河那小子,现在走路都带风,见人就念叨赵工那句“邪不压正”,活象捡了宝似的。

我可没他那么闲,桌上堆着这阵子积压的文档,光是数据核对就够我忙活一上午。

“孙工,你看这舆情报告,负面声音基本清零了。”楚星河凑过来,把平板递到我眼前,“史处长那边说,效果比预期还好。”

我扫了一眼,趋势图确实漂亮。“别光顾着乐,这次是运气好,巴方的实战鉴定来得及时。下次呢?总不能每次都指望外援。”

“明白,明白。”楚星河挠挠头,“就是觉得,咱们打了一场胜仗,总该庆祝下吧?”

“庆祝?”我放下手里的笔,“敌人可不会给你放假。去,把这次舆情应对的流程记录调出来,下午开会用。”

他咂咂嘴,没再多说,转身干活去了。这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但得学会把眼光放长远。

下午,技术支持中心的例会准时开始。史处长特意从宣传处赶过来参加,脸上还带着点轻松。

王总也派人列席,看来上头对这次应对很重视。

“各位,这次舆论战,咱们打得漂亮。”史处长开门见山,“但王总提醒了,不能松懈。现在网络信息传播快,变量大,今天风平浪静,明天就可能掀起浪。”

赵工点头接话:“技术上的事,我们心里有数。”

“这就是关键。”史处长转向我,“孙琳,我想问问,从这次事件里,咱们能总结出什么?”

我翻开笔记本,早就准备好了。“首先,谣言攻击的切入点很精准,直指咱们的供应链和材料可靠性。”

“这说明对方对我们的薄弱环节有研究。其次,响应速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发现舆情到组织反击,花了将近四十八小时,期间负面信息已经扩散。”

楚星河插嘴:“但咱们后来不是压制住了吗?”

“那是结果,不是过程。如果下次攻击更隐蔽、更突然呢?比如选择深夜或节假日爆发,我们能不能第一时间响应?”

史处长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需要一套更系统的预案?”

“不止预案。我建议把舆情监控和反制纳入常态化安全管理。”

“成立专项小组,负责日常信息搜集、研判和快速响应。这不是宣传处一个部门的事,需要技术、安保、采购等多部门联动。”

王总派来的列席代表点头:“这次谣言也涉及外协厂资质,我们正在重新评估供应商清单,正好可以纳入这个体系。”

赵工难得地没反驳,反而补充:“技术层面,我可以安排人定期提供可公开的研发进展,作为‘弹药库’储备。但涉密部分必须严格把关。”

“这就是研判的重要性。”我接过话,“小组需要制定明确的分级标准,什么信息能说、什么时候说、由谁说,都得有规矩。”

会议开了整整两小时。散会后,史处长单独留下我:“孙琳,你这套想法很扎实。”

“写个详细报告,直接报给王总。需要什么资源,我这边配合。”

回到工位,我立刻动手。报告得直击重点。

下班前,我把报告打印出来,亲自送到王总办公室。他见我进来,笑着指了指沙发:“小孙,坐。史处长刚电话里夸了你一通,说你这未雨绸缪的想法很有远见。”

我把报告递过去:“王总,这是初步方案。我认为,文化安全阵地不能丢。”

“建议设立专项小组,负责信息搜集、研判与快速响应。”

王总接过报告,仔细翻看起来。

第二天,我刚到办公室,内线电话就响了。是王总秘书打来的,说王总让我去他办公室一趟。

我放下包就赶了过去。王总正在批文档,见我进来,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孙琳,你的报告我仔细看了。”王总放下笔,表情严肃,“想法很好,但具体怎么落地,你有什么考虑?”

我坐直身子:“王总,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创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技术、宣传、安保、采购等部门定期互通情报。”

“第二,制定分级响应预案,针对不同级别的舆情,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人。”

“第三,开展常态化培训,提高全员的保密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

王总点点头:“人员配置呢?你觉得这个专项小组放在哪个部门合适?”

“建议由宣传处牵头,但内核成员必须包括技术部门的骨干。”

“比如楚星河这样的年轻人,熟悉网络环境,又懂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恩,年轻人确实有优势。”王总沉吟片刻,“这样,你先拿个具体实施方案出来,包括人员名单、职责分工、工作流程。下周一领导班子会上,我们专题研究。”

“好的王总,我马上准备。”

回到办公室,我把楚星河叫过来:“交给你个任务,拟一份舆情应对专项小组的组建方案。”

楚星河眼睛一亮:“孙工,真要成立专项小组啊?”

“王总已经同意了。”我说,“你负责起草初步方案,重点是人员配置和工作机制。记住,要务实,不能太空泛。”

“明白!”楚星河摩拳擦掌,“我这就去调研其他单位的做法,结合咱们所的实际来写。”

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忍不住提醒:“别光顾着高兴,这是责任。专项小组一旦成立,就要全天候待命,节假日也不例外。”

“放心吧孙工,我早有心理准备。”楚星河认真地说,“经过这次风波,我算是明白了,舆论战场也是战场,不能有丝毫松懈。”

下午,我去找史处长商量方案细节。宣传处的办公室里,大家正在讨论最新的网络热点。

“孙工来得正好。”史处长招呼我坐下,“我们正在分析几个军事论坛的动向,发现有些话题开始聚焦新一代战机的配套武器系统。”

我凑过去看屏幕:“这和我们的产品有关联吗?”

“间接关联。”史处长指着一条帖子,“有人在讨论未来空战模式的变化,提到了对超视距导弹的新须求。”

“虽然没直接点名,但方向和我们正在攻关的技术高度契合。”

“这说明我们的技术路线是对的。”我说道,“但也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重点关注的目标。”

“所以你的专项小组提议非常及时。”史处长郑重地说,“宣传处全力支持。”

“我建议,小组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创建重点话题监控机制,提前研判风险。”

我们讨论了整整一下午,初步确定了小组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临走时,史处长送我出门:“孙琳,有你在技术方面把关,我们宣传处工作起来心里踏实。”

“互相支持。”我说着,“技术是基础,宣传是桥梁,缺一不可。”

晚上加班整理方案时,张涛打来电话:“又加班?”

我心里有些愧疚:“快了,马上就好。你们先吃,不用等我。”

“工作重要,家里有我。”张涛顿了顿,“对了,爸妈听说你们最近的事,让我转告你,他们为你骄傲。”

周一的班子会开得很顺利。王总亲自介绍了专项小组的组建方案,各部门负责人都表示支持。

会议决定,由我担任小组副组长,负责技术把关和跨部门协调。

散会后,王总特意留下我:“小孙,这个担子不轻。既要防范外部风险,又要做好内部管理,你能兼顾吗?”

“王总放心。”我郑重承诺,“技术支持中心的工作不会受影响,我会合理安排时间。”

“况且,楚星河他们成长很快,可以分担不少工作。”

“好,那就放手去干。”王总拍拍我的肩膀,“记住,未雨绸缪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对国家利益负责。”

回到办公室,我立即召集技术支持中心的骨干开会。让我欣慰的是,大家都对专项小组的工作表示理解和支持,主动要求参与值班轮守。

楚星河更是拍着胸脯保证:“孙工,我年轻,夜班周末班都交给我!”

看着这群可爱的同事,我深深体会到,国防事业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坚守。

从技术攻关到舆论应对,从实验室到网络空间,我们守护的,是同一片蓝天。而这份事业,值得我们付出全部的热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