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考生就位,刘伯温登上高台,朗声道:"奉陛下旨意,本次科举正式开始!考题将由侍卫统领当场拆封宣读!"
全场肃静。
侍卫统领当众拆开火漆密封的锦囊,取出考题,高声宣读:"策论题:论治国平天下之道;诗赋题:以'江山如此多娇'为题,作七言律诗一首。"
题目一出,有人喜形于色,有人眉头紧锁。
周文渊略一思索,便提笔蘸墨,在试卷上写下第一行字:"臣闻治国如烹小鲜,不可不慎"
同时,那位男装少女——实为将门之女赵清芷,也在认真作答。
她父亲是边关大将,自幼教她读书习武,此次女扮男装应试,正是为了证明女子同样可以报效国家。
北方学子李默则额头冒汗。
他虽饱读诗书,但面对如此重要的考试,仍不免紧张。
忽然,他感到一阵眩晕,手中的笔"啪"地掉在地上。
监考官闻声而来:"这位考生,可有不适?"
李默强撑着摇头:"学生没事"
话未说完,便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考场顿时骚动起来。
刘伯温快步走来,查看情况后立即吩咐:"速传太医!将这位考生抬到静室休息,待他醒来后,单独为他计时补考。"
有考官低声道:"刘公,这不合规矩"
刘伯温正色道:"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若因一时不适而埋没人才,才是最大的不合规矩!"
这一幕被众多考生看在眼里,无不感佩刘伯温的仁厚公正。
考试持续了整整一日。
黄昏的余晖为贡院的青砖黛瓦镀上一层金色,最后一名考生离场后,偌大的考场顿时显得空旷起来。
刘伯温站在高台上,望着渐暗的天色,轻轻舒了一口气。
"刘公,今日的考卷已全部封存,是否现在就送往阅卷处?"一名考官恭敬地问道。
刘伯温微微摇头:"不急。陛下对此次科举极为重视,老夫想先过目一遍。"
他走下高台,忽然注意到考场角落站着一个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正饶有兴趣地打量着四周。
那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儒雅却隐含威严,身后跟着两个看似随从却目光锐利的年轻人。
刘伯温心中一动,快步上前拱手道:"这位先生,考场已经封闭,不知有何贵干?"
那人微微一笑,回礼道:"在下姓张,是个商人,听闻今日科举盛事,特来一观。没想到来得晚了,考试已经结束。"
刘伯温仔细打量对方,只见其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极为整齐,腰间玉佩看似朴素实则价值连城,心中已有几分猜测。他不动声色地说:"张先生对科举也有兴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姓男子意味深长地说,"更何况为国家选拔人才这等大事。今日见主考官为一名晕倒的考生破例,实在令人敬佩。"
刘伯温淡然一笑:"不过是尽本分罢了。若张先生不嫌弃,可随老夫一同用些茶点,聊聊今日见闻。"
两人来到贡院后堂,侍从奉上清茶。刘伯温注意到,这位"张先生"接过茶盏的姿势极为优雅,显然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刘大人,"张先生轻啜一口茶,"今日那位晕倒的考生,您为何要为他破例?科举规矩森严,历来如此。"
刘伯温放下茶盏,正色道:"规矩为人而设,非人为规矩而生。
考生面色苍白,双手颤抖,显然是紧张过度。
若因一时不适而埋没人才,岂不可惜?"
张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刘大人果然慧眼如炬。不知今日可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答卷?"
"倒是有几分。"刘伯温点头,"一位名叫周文渊的考生,以'治国如烹小鲜'开篇,论述精辟;还有一位嗯,叫赵清的考生,诗作颇有边塞之风,不似寻常书生手笔。"
张先生若有所思:"边塞诗?这倒少见。"
正当此时,一名侍卫匆匆进来,在刘伯温耳边低语几句。
刘伯温神色微变,起身拱手:"张先生,老夫有些公务要处理,失陪了。"
张先生从容起身:"刘大人请便。今日叨扰了。"
刘伯温离开,张先生——实为微服私访的大明皇帝张无忌——对身旁侍卫低声道:"去查查那个叫赵清的考生。"
张无忌乔装改扮成一个商人,刘伯温都认不出来,伪装技术可谓出神入化。
夜幕降临,贡院内灯火通明。
刘伯温在烛光下仔细阅读着试卷,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当他展开一份署名"赵清"的试卷时,不由得眼前一亮。
"好诗!"他轻声赞叹,"'铁马冰河入梦来,将军夜引弓如月',这等气魄,这等笔力"
他继续往下看策论部分,越看越是惊讶。
这篇论述边防军事的文章见解独到,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术分析入木三分,甚至提出了几项切实可行的防御策略。
"这绝非纸上谈兵"刘伯温喃喃自语,"此人必是亲历过战阵等等,赵清?"
他突然想起什么,急忙翻出考生名册。名册上记载:赵清,年十九,江南人士,父为商贾。
"商贾之子怎会有如此军事见地?"刘伯温眉头紧锁,"除非"
一个大胆的猜测在他心中形成。他正欲唤人调查,忽听门外侍卫高声通报:"陛下驾到!"
刘伯温慌忙起身整理衣冠,只见日间那位"张先生"已换上一身明黄龙袍,在侍卫簇拥下步入厅内。
"臣刘伯温参见陛下!"刘伯温跪地行礼,"不知陛下微服私访,有失远迎,罪该万死!"
张无忌笑着扶起他:"爱卿何罪之有?朕正是想看看真实的科举考场,才特意隐瞒身份。爱卿今日处事公正,朕心甚慰。"
刘伯温这才明白为何那位"张先生"对科举如此关注。他恭敬地请皇帝上座,亲自奉茶。
张无忌环顾四周堆积如山的试卷:"爱卿深夜还在阅卷,辛苦了。可有发现什么人才?"
刘伯温犹豫片刻,还是决定如实禀报:"回陛下,确有几名考生才华出众。特别是这位赵清"他将那份试卷呈给皇帝。
张无忌仔细阅读后,眼中闪过惊讶:"这文章若非久经沙场之人,绝写不出来。爱卿可查过此人底细?"
刘伯温低声道:"臣正欲禀报此事。这名考生登记为商贾之子,但文章中的军事见解绝非寻常书生所能有。臣怀疑"
"女扮男装?"张无忌敏锐地接话。
刘伯温点头:"臣听闻边关赵将军有一女,自幼习文练武,才华横溢。
若臣猜测不错,这赵清很可能就是赵将军之女赵清芷。"
张无忌沉默片刻,忽然笑道:"有趣。若真如此,我大明又多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爱卿打算如何处理?"
刘伯温正色道:"臣以为,科举取士,重在才华。若赵清芷确有真才实学,无论男女,都该予以录用。今日陛下亲眼所见,臣处事只问才学,不问出身。"
张无忌满意地点头:"爱卿所言极是。朕今日微服私访,正是想看看科举是否公正。爱卿大公无私,朕心甚慰。至于这位赵清芷"
他眼中闪过一丝兴味,"朕倒想亲自见见。"
刘伯温躬身道:"臣会安排。不过陛下,还有一位考生周文渊,其治国策论也极为出色"
君臣二人就科举取士之事畅谈至深夜。窗外,一轮明月高悬,见证着这个不平凡的夜晚。
贡院外的客栈中,女扮男装的赵清芷正望着同一轮明月,心中忐忑不安——她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因这次大胆的尝试而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