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小姐,账本中藏得诗不对劲 > 第58章 明的不行,还不能来暗的吗?

第58章 明的不行,还不能来暗的吗?

这是一种普遍的情绪。他们苦于官吏贪墨,苦于役夫艰辛,苦于朝廷良法美意无法落实,苦于现状僵化难以改变。

喻万春的出现和他的言论,犹如划破沉闷夜空的闪电,虽然短暂,却照亮了积弊,也点燃了他们心中渴望变革的火种。

他们开始热烈地讨论,甚至总结成了“喻氏三策”!

该如何具体操作?

稽查由谁负责才能保证公正?

赏罚的标准如何制定才能服众?

恤役的银钱又从何而来,如何确保能发到役夫手中而不被克扣?

这些讨论或许幼稚,或许脱离实际,但却充满了真诚和热情。

喻万春的“三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讨论的框架,一个改变的希望。

不知不觉间,文清在他们心中的形象,从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升华为了一个敢于针砭时弊、提出建设方略的“白衣御史”般的人物。

无一身功名,却一身铮铮铁骨!

他的诗名,使得他的政论更容易被接受和信任;而他切中时弊的政论,反过来又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声誉和影响力!

双管齐下之下,文清的名望节节攀高!

然而,这股在学子间汹涌澎湃的支持浪潮,以及喻万春那尖锐的“三策”,不可避免地触动了漕运利益链条上的既得利益者。

淮安城,一处深宅大院之内,气氛与学馆中的热烈激昂截然相反,这里气氛阴沉而压抑。

几位衣着华贵、气度不凡的中年人和几位老者围坐一堂,面色都十分难看。

他们中,有掌控大量漕船和运丁的漕帮把头,有垄断沿河码头货物装卸的豪商,有与漕运衙门关系密切、通过包揽漕粮折色而获利巨万的地方豪绅,甚至还有一两位品级不高却手握实权的漕运系统官员。

这些人都是漕运利益链上的人,或是台上的人,或是台下的代表,具位列于此。

“诸位都听说了吧?”一个眼神阴鸷的富商猛地将手中的茶盏顿在桌上,发出刺耳的响声,“那个叫什么喻万春的酸丁,在文会上大放厥词!什么‘严稽查’、‘明赏罚’、‘恤役夫’?句句都在挖我们的根!”

一个脑满肠肥,戴着玉扳指的漕帮把头冷笑一声,声音沙哑,“哼,不过是个写了几句歪诗,侥幸得了点虚名的穷秀才,也敢妄议漕运大事?”

“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到场的大人们也是,竟容得他在此大放厥词?!”

旁边一位穿着绸缎长衫、看似乡绅模样的老者捋着胡须,忧心忡忡道,“钱老板,龙把头,切莫小觑了此人。

“他虽无官身,但其诗名太盛,在那些不通世事的书生学子中威望极高。”

“你们是没见到,如今淮州各个学馆书院,都在传颂他的言论,快将他奉若神明了!”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

“若任凭这般议论下去,闹得沸沸扬扬,万一万一传入有心人之耳,或是引起某些御史言官的注意,岂非大祸?”

此言一出,在场几人脸色更加阴沉。

他们深知,自己所做的事情,许多是经不起查的,而且这其中牵扯,可是会影响大人物们的。

一着不慎,或处理不当,现在人模狗样在这里开小会,明日可能就是一具尸体,被扔在某个犄角旮旯。

平日里上下打点,勾连庇护,形成一个相对稳固的利益共同体,方能相安无事。

最怕的就是这种来自体系外的、引发广泛舆论关注的抨击。

这喻万春,就像一条鲶鱼,一入湖水就把看似平静的水面下的污泥全都搅了起来。

一位一首沉默寡言、身着暗色常服,看似官员模样的人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压力,“刘翁所言极是。舆情汹汹,不可不防。”

“这喻万春,其心可诛!”

“他看似谈论漕运,实则邀名买首,煽动人心,破坏漕运稳定,其罪不小!”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上面那些大人们,自有其考量,或许暂时不便动作。”

“但我们却不能坐视不理!”

“必须让他知道,淮州不是他一个外来书生可以撒野的地方!”

“有些话,能说;有些话,说了,是要付出代价的!”

话音一落,便激起了众人的情绪,其他人便开始纷纷叫嚷!

“对!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

“让他闭嘴!”

“断不能让他再蛊惑人心!”

屋内众人纷纷附和,脸上浮现出戾气。

喻万春的言论,在他们看来,不仅仅是批评,更是首接威胁到了他们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固有的权力结构。

周文渊的发难,最终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

虽说当日以文会友,俱是闲谈,可现在传播开来了,便不能忽视!

强烈的敌意,在这些淮州地头蛇的心中滋生。

“只是”那姓刘的豪绅仍有顾虑,“他如今风头正劲,又有赵翰林赏识,若动用非常手段,恐授人以柄,反而不美。”

那官员模样的冷哼一声,“明的不行,还不能来暗的吗?”

“让他吃点苦头,知难而退,或是寻个由头,坏了他的名声,方法多的是。具体如何行事,还需从长计议,务必做得干净利落,不落痕迹。”

现场便接着又开始了窃窃私语,一场针对喻万春的阴谋,开始在这暗室中悄然酝酿。

淮州繁华平静的表象之下,因喻万春的一席话而暗流涌动,杀机隐现。

而此刻,沉浸在与孙小满、张虎游览淮州风物之中的喻万春,或许还未完全意识到,他那些源于现代理念和朴素正义感的言论,己经在这个古老的帝国漕运系统内,掀起了怎样的一场风暴。

他凭借诗名获得的巨大声望,成了他言论的扩音器,却也使他更快地成为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眼中钉肉中刺。

学馆内的崇拜敬仰与深宅中的切齿痛恨,如同光与影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喻万春在淮州的复杂处境。

一场关于漕运改革的舆论风波,正逐渐向着更危险的方向发展。

这若是让喻万春知道了,估计又会开始反省。

你倒是藏啊!

怎么又忘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