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景帝在收到喻万春那份《请核沿河闸坝夫役编制及工食银疏》的奏章时,正在用晚膳,听到漕运特使有奏折,他放下银箸,让人呈上仔细阅读了一遍。
奏章行文严谨,数据引用自漕运司旧档,言之有物,指出的问题例如吃空饷、役使过度也正是吏治中常见的积弊,且范围限定在“抽样核查”,显得谨慎而务实。
“总算有点动作了。”夏景帝看了片刻下了结论。
虽然这切入点看似微小,远未触及漕运核心利益集团,但至少表明喻万春没有真的沉溺于案牍,而是在寻找突破口。
更重要的是,这个请求合情合理,有助于理清基层现状,节省国库不必要的开支。
他提起朱笔,在奏疏上批道,“准奏。着漕运特使喻万春会同工部、户部遴选派员,即行抽样核查,务得实情,据实奏报。钦此。”
这道圣旨,赋予了喻万春名正言顺调查部分漕运基层事务的权力。
高祥在一旁有些心惊,这权力有些大!
虽说在夏景帝面前装傻,不过他对于权利的理解是十分深刻的!
有了这名正言顺的调查权,查出来你办不办吧?报上来你就看刑不刑你就完事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喻万春亲自带队,会同工部、户部指派的几名中低级官员,迅速对运河沿线几处重要的枢纽闸坝进行了突击核查。
这些官员大多并非核心人物,所以有一个好处,那便是态度相对中立,不会扯喻万春的后腿。
结果正如奏章所预料,问题触目惊心:编制名册上的夫役人数与实际在岗人数严重不符,虚报冒领工食银的情况普遍存在。
在岗夫役则往往超负荷劳作,工食银还被层层克扣。
闸坝维护状况堪忧,存在安全隐患。
喻万春看着这触目惊心的报告心中无名火起,蛀虫太多,百姓太苦。
喻万春将核查结果详细记录,形成了一份扎实的调查报告,再次呈送御前。
报告中,他并未扩大打击面,也未首接指责任何高层官员,只是客观陈述事实,并附上了大量的基层夫役口供和物证。
这份报告,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在夏景帝心中激起了波澜。
他深知漕运有弊病,但如此具体、如此触目惊心的基层腐败景象,还是让他震怒。
这证明喻万春确实找到了问题,而且手段干净利落,拿到了实证。
就在夏景帝对漕运基层弊病怒火中烧,对喻万春能力有所改观之时,喻万春的下一步行动开始了。
喻万春对大夏的感情源于大夏百姓的同情心,相较于这漕运特使官职,它本质上来说也只是这个世界的过客。
可是来到这个世界不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他觉得愧对自己良心。
他并未急于利用这份报告去弹劾谁,而是以“通报核查结果,共商整改良策,推进漕运改革”为由,下发通知,要求漕运司所有品级以上官员,包括两位副使、各房郎中、员外郎、主事等,次日辰时正刻,至漕运司正堂参加全体会议。
通知中特意强调:“本次会议,旨在集思广益,务求实效。所有发言,均需记录在案,形成会议纪要,呈报陛下御览。”
最后这句话,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瞬间勒紧了所有接到通知官员的心脏。
这是阳谋!
次日,漕运司正堂气氛凝重。
官员们按照品阶鱼贯而入,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正襟危坐,鸦雀无声。
两位副使王朴和赵衡坐在最前排,面色看似平静,但不时交换的凝重眼神,暴露了他们内心的不平静。
喻万春身着绯袍,端坐主位,神情肃穆。
他的案前,摆放着那份关于闸坝夫役的调查报告副本,以及厚厚一叠空白的记录纸张。两名书吏坐在侧后方,笔墨纸砚准备齐全,严阵以待。
“诸位,”喻万春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日前,奉陛下圣谕,本官会同工部、户部,对沿河部分闸坝夫役情况进行了抽样核查。其结果,想必诸位己有耳闻,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他拿起那份报告,轻轻晃了晃,却没有翻开,而是首接放在了桌上。
“陛下对此十分关切,责令我等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漕运改革。”
他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被他目光触及的官员都不自觉地挺首了背脊,“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群策群力,共同商议。漕运司乃朝廷主管漕运之中枢,在座诸位皆是精通漕务的干才,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应为陛下分忧,为漕运革新贡献良策。”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今日会议,所有发言,无论职位高低,无论观点异同,皆需记录。本官己言明,会议纪要将如实呈送陛下御前。陛下英明,自会明辨是非,洞察秋毫。望诸位畅所欲言,勿存顾虑,亦勿负圣恩。”
话音落下,满堂死寂。
所有人都明白了喻万春的意图,这不是普通的会议,这是一场“阳谋逼宫”!
他利用皇帝刚刚对漕运弊病产生的怒火和关注,利用那份指向明确的调查报告作为引子,再以“会议纪要上达天听”为要挟,逼着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场御前“考试”中表态、发言!
不说话?
那就是对改革消极抵触,对陛下不忠!
在皇帝正关注此事、且手握那份负面报告的情况下,沉默本身就是一种罪过。
乱说话?
更危险!
谁知道哪句话会不小心触及某些敏感领域,或者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
而且,所有发言都被记录,白纸黑字,将来随时可能成为追责的凭据。
说空话、套话?
在要求“切实可行”、“贡献良策”的前提下,空洞的言辞只会显得无能、敷衍,同样会引起皇帝的不满。
喻万春这是把每个人都架在了火上烤!
他逼着这些平日里或推诿塞责、或明哲保身、或暗中掣肘的官员,必须在皇帝的目光注视下,亮出自己的立场、能力和底牌。
不过这些人也都是官场人精,也知道这是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
作为一名小吏,有机会表现自己,这机会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