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宫内的女官和太监中,曾经收过吕氏财物、为她传递消息或行方便的人,总共有十三人。”
“其中带头的两名掌事宫女和一名内官监太监,已经在上个月‘偶然感染时疫,一病不起’。剩下的那些人,也都已经秘密处理,有的被发配到浣衣局(做苦役的冷宫机构),有的被贬去看守皇家陵寝,永远不再录用。”
“四、都尉欧阳伦(他是安庆公主的驸马,和吕氏有同乡关系)手下的一名官员,曾经接受吕氏的请托,企图插手淮盐事务。这个人,儿臣已经通过相关的渠道,用‘贪污’的罪名对他进行了弹劾,现在已经被关进大牢,等待审判。”
“儿臣很清楚,以上的处理方式虽然难免严厉,但为了彻底肃清东宫势力,杜绝将来的隐患,不得不这样做。”
“经过这番整顿,东宫内部和吕氏有关的关联已经被彻底斩断,暂时清净了。儿臣一定会恪守本分,严格管束身边人,绝不姑负父皇的重托。”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一行行看似平静的文本。
“黜退”、“偶感时疾”、“秘密处置”、“参劾下狱”……
这些词语背后,是东宫一场不动声色却又凌厉彻底的清洗。
那些曾经依附吕氏,试图攀附东宫以谋私利的影子,已被连根拔起,或消失,或远离。
他能想像出朱标在处理此事时,那张温和的脸上必然带着挣扎与痛惜,但最终落笔时,却只剩下完成父皇嘱托、维护国本清明的坚定与决绝。
这就是朱元璋选择让朱标亲自处理此事的缘由。
他并不是一个不了解世事的严厉父亲,他清楚地知道太子天性仁慈宽厚。
但正因为如此,他才必须让朱标亲手斩断那些企图动摇国家根基的黑手,他要让太子明白,身为储君的仁慈,应该普施于天下百姓,但绝不能给予那些蠢蠢欲动、腐蚀国家的蛀虫。
满朝文武官员,关系盘根错节,各自都有背后的靠山。
而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大明朝的未来。
太子的身边必须是铁板一块,绝对不能被各方势力渗透,变成他们争权夺利的战场。
让朱标亲自操刀,清除身边的隐患,是为了让他更深刻地领悟到: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仅仅依靠仁爱之德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钢铁般的意志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广施恩惠,什么时候必须树立威严。
他需要的,是一位能够承担重任、识大体、并且有足够能力和决心来维护自身权威的继承人。
而经历了这次事件磨练的朱标,正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奏报的后面部分,说到了锦衣卫人事安排的事情。
奏报里是这么说的:“锦衣卫的指挥使毛镶,为父皇分忧,做事很有成绩。不过儿臣觉得,天子的亲军,是国家的耳目,必须既要忠诚又要很有手段才行。儿臣身边的亲军指挥蒋??,这次查办吕氏一案,侦查缉捕很得力,处理事情也很果断,立了大功。这个人忠心可靠,能力也足够,或许可以提拔重用一下,算是奖励他的功劳,也能给父皇增添一个得力的帮手。”
蒋??……
朱元璋的手指尖在书桌上轻轻地敲着这个名字,发出“叩、叩”的轻微响声,在这安静温暖的房间里,显得特别清楚。
他脑子里想起了那本《中国历史纲要》里冰冷的记录:就是这个蒋??,将来会呈上大将蓝玉谋反的证据,掀起那场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的“蓝玉案”。
太子朱标现在推荐这个人,当然是觉得这个下属有功该奖赏。一个刚刚帮忙清理了东宫隐患的能干手下,确实应该奖励。
用一个将来会出名的“酷吏”,来牵制现在的指挥使毛镶。让这两只厉害的“鹰犬”互相制约。
这很符合朱元璋用人的办法。
他需要锦衣卫这把刀,永远保持锋利和听话,既要能对付外面的敌人,更要保证刀的把手永远紧紧抓在自己手里。
要让那些可能居功自傲的功臣勋贵们心里明白,皇帝身边,永远有更新、更快的刀准备着出鞘。
权力,必须创建在精巧的平衡和绝对的掌控之上,不然就会变成灾难的根源。
他拿起书桌上那支专门用来批阅奏章的小毛笔,蘸饱了朱砂,没有一点尤豫,在太子奏报的最后写下了他的批示。
“蒋??这个人可以用,让他继续跟在你手下做事,多加磨练。毛镶还是照旧负责原来的事情。所有重要情况,随时向咱报告。”
就这么几句话,既同意了太子的推荐,给了蒋??升职锻炼的机会,又保持了毛镶原来的职位,更重要的是点明了“随时报告”这个要求。
他要让朱标,也让所有能接触到这份批示的人心里都清楚,所有的赏赐和权力,都来自皇帝,也必须完全为皇权服务。
办事的能力是他们能够升官的台阶,而绝对的忠诚,才是他们能在这个台阶上站稳脚跟的唯一保证。
……
朱元璋放下手里那份关于清理东宫的奏章,转而拿起另一份文书。这份看起来朴素得多,就用了根麻绳系着,纸张也是南方常见的普通竹纸,摸起来还有点糙手。
这是魏国公徐达从东南沿海派人送来的《新政施行录》,每十天报一次,都是徐达亲笔写的。
朱元璋读得特别仔细,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眼神比刚才温和了不少,心里还带着几分期待。
徐达在信里说:“这几个月,我按照皇上您的新政方略,在沿海几个地方推行。刚开始老百姓还将信将疑,实行了几个月后,民生得以改善,大家日子确实好过多了,各地百姓无不感念皇恩,称颂新政实为利民良策。“
看到老百姓确实得了实惠,朱元璋嘴角露出笑意。
他搞这些新政,为的就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再好的政策,老百姓得不到实在好处,都是白搭。
徐达这老兄弟打仗在行,刚开始对新政的一些门道也不太明白,但他实诚,皇上交代的事就老老实实照办。他在信里写得实在:“就说这减轻赋税的事,以前百姓负担重,现在按新规矩来,起初地方官还担心税收会减少,结果百姓负担轻了,种地干活更有劲,收成好了,税反而收得更顺当。“
“我是个粗人,一开始也没完全弄懂这里的道理,现在看到实效才明白,这才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好办法。老百姓能喘口气,都念皇上的好。皇上深谋远虑,我老徐是真心佩服。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禁微笑点头。他深知,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减轻负担,与民实惠,天下才能安定。
徐达这声“真心佩服“,让朱元璋心里暖暖的。
这位老兄弟难得的地方,不仅是能征善战,更是能体会到新政的用心,真心实意为百姓做事。
不过这份报告的末尾,徐达还特意提了一笔,说到了一个人。
没想到,就这一句话,可把朱元璋给乐坏了,当时就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