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大明:我,朱元璋,看到了未来 > 78、山东孔家

78、山东孔家

七日后,距离年关还有两日,天气冷得厉害。

暖阁里,没有宫女伺候,也没有锦衣卫站在旁边待命。

暖阁里就两个人:一个坐着,一个跪着。

跪着的是朱棣。

他跪在光溜溜能照见人影的金砖上,再厚的藩王蟒袍也挡不住寒气,一丝丝往膝盖骨里钻,连他这种常年练武的藩王,都忍不住微微皱了眉。

今晚的朱棣跟平时不一样,没象往常那样用爽朗的笑声藏心思,也没说几句关于打仗的话试探父皇的意思。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今晚他带来的东西,根本不用额外说什么,这些东西本身就是能炸响的惊雷!

在他面前的地上,整整齐齐摆着三样东西:

第一样是一摞帐簿。

数量不算多,也就十几本,但每本都厚得吓人,闻着有股发霉的味儿,还混着江南水乡特有的潮湿气。

这些帐簿看着跟苏州城里那些生意好的绸缎庄、米粮铺的帐本没两样,可扉页上密密麻麻的数字里,藏着能啃坏大明根基的尖牙。

第二样是一叠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信件。

油纸都黄了、脆了,折痕深得能看出来,被人小心翼翼地打开又合上过无数次。

这些信不是家人之间的家常话,也不是文人墨客凑一起写诗的风雅信,而是把朝堂、边疆、士绅、商人、大明和残元串起来的毒线,看不见却淬满了毒。

第三样是一张长长的名单。

过了好半天,久到那盏孤灯的火苗“噼啪”一声爆开个灯花,火星掉在冰冷的金砖上,一下子就灭了。

朱元璋没看名单,也没碰那些藏着内核秘密的信,指尖先落在了那摞发潮的帐簿上。

“说吧。”

皇帝的声音很轻,很平淡,听不出情绪,就象早上随口问一句“御花园的腊梅开了没”一样。

“儿臣……回父皇,”朱棣终于开口,声音压得沉沉的,“……查清楚了。”

朱棣顿了顿,在琢磨怎么说,得把这能晃倒大明根基的真相说清楚,还得让父皇明白,他这个藩王是有用的。

“父皇,那些所谓的‘江南商人’,像沉家、陆家、张家这些,他们只是明面上推出来的小人物罢了。”

就这一句话,让朱元璋的眼神动了动。

他知道自己这个四儿子最懂他的心思,不会把关键线索留到最后。

朱棣咽了口唾沫,喉结上下滚了滚,接着说:“儿臣借助大哥的手段,调动了所有的暗线,又请锦衣卫帮忙,顺着这条线一点点查,终于摸到了背后藏着的势力,可结果吓了人一跳,”朱棣的声音里透着查清楚真相后的累,“这个在背后藏起来的势力,不在商人扎堆的江南,也不在残元待的漠北,而是在……山东,那个千年孔家。”

“山东孔家?”朱元璋敲帐簿的手猛地停了,声音也顿住了。

这个名字,他太熟了。

从汉朝开始,孔家就自称“天下儒宗”,代代传爵位,每个朝代都对他们好,还敢说自己是“千年世家”。

可现在,这所谓的“千年世家”,居然成了通敌叛国的头头之一!

朱元璋的嘴角勾出一抹冷笑,声音冷得象外面的雪:“千年世家?朕倒要问问,这天下有能活一千年的王朝吗?秦朝两代就亡了,汉朝分成了西汉东汉,唐朝有安史之乱,宋朝只能偏安南方,元朝连一百年都没撑到!”

“孔家靠抱着历朝皇帝的大腿活了一千年,可从来没真正为老百姓做过一件实事!现在朕建了大明,让老百姓能好好过日子,他们倒好,转头就去帮残元,想掀了朕的江山!这就是所谓的‘儒宗’?这就是所谓的‘礼义廉耻’?”

朱棣跪在地上不敢接话。

他知道父皇现在的火,不是说几句话就能压下去的,那是对假惺惺的世家最彻底的看不起,是对背叛者最狠的骂。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下火气,沉声道:“接着说。”

“是,父皇。”朱棣的声音压得更低了,“那些江南商人背后真正的老板,不是某个人、某个家族,而是一个……打着儒家旗号,实际上跟残元勾结的团伙。”

他特意把“儒家思想”四个字说得重了点:“这群人喊着‘尊孔崇儒’的口号,拉了好多信儒家的官员和士绅进来。他们自称‘清流’,嘴里天天说‘仁义道德’,暗地里却干着通敌叛国的事。这里面有朝中的文官,有地方的乡绅,甚至还有孔家直接派来的族人,他们借着儒家的影响力,织了一张大网,把江南的钱和残元的势力串到了一起。”

一听到“儒家思想”和“通敌”扯到一起,朱元璋的眼神更利了,他站起来走到朱棣面前,低头看着那摞帐簿,声音冷得象窗外的雪:“朕早就知道,有些读书人心里只有‘名和利’,没有‘家和国’。读的是圣贤书,做的却是强盗事!孔家自称‘万世师表’,却不管族人勾结奸商、帮残元,这就是他们说的‘忠君爱国’?”

朱棣赶紧说:“父皇明察。他们是这么干的:这群打着儒家旗号的人,知道自己是士绅或官员,不方便亲自去沾钱味儿,就通过孔家的关系,在山东、江南买了不少产业。这些产业看着是商铺、粮庄、漕运船队,实际上是给残元送东西的中转站。”

“他们从江南找了一些精明的商人,让他们当明面上的掌柜。这些商人看着是产业的主人,实际上一举一动都被孔家和那些士绅管着。”朱棣接着说,“他们还借着儒家在朝堂的影响力,逼着地方官对走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是有官员敢拦,他们就扣上‘不尊儒道’‘违背圣教’的帽子,轻的罢官,重的关大牢。”

朱元璋太清楚儒家思想在朝堂的分量了!

自从建了大明,他虽然重用有本事的臣子,但也知道有些读书人会借着“儒道”谋私利。

现在这群人居然用思想当外衣,干叛国的事,简直是糟践了“儒”这个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