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部队除了火枪外主要装备了四支单发手枪和格斗刀,在战斗中获得了大胆勇敢的名声同时也被认为是喜好劫掠、不服从命令、固执的残酷士兵。
同时期,奥地利的边区也是类似的散兵部队,用于在奥土边境线对抗奥斯曼,当边境压力减少后,这些来自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和特兰西瓦尼亚的民兵也会部署在其他战场。
当时有17至18个边防步兵团,每个团有2个或3个营。战时,每个团会留下一个营守卫与奥斯曼帝国的边境。另外一个营或两个营则添加正规军,成为先头部队的一部分。在和平时期,边防步兵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守卫与奥斯曼帝国接壤的边境。
也可以这么说,这些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是天生的战士,以作战勇猛、纪律涣散闻名,他们可以说是非正规散兵的代表,专业化散兵的先驱。与此同时的,还有奥地利在阿尔卑斯边区,蒂罗尔地区,招募山民猎户组成蒂罗尔猎兵营射手部队,他们和奥土边境的边防兵潘都尔军团一样,都使用来复枪。
边防步兵来自奥地利与土耳其之间的军事边境地区(被称为军事边疆区),那里居住着基督教难民。这些地区时常遭受土耳其人的攻击,居住在这些地区的男子需要参与防御,事实上几乎所有成年男性人口都实现了军事化。他们的军装以及凶悍的举止使他们带有一种强盗般的气质,这似乎预示着他们将在战场上创建丰功伟绩。
边防步兵起初是作为民兵组建的,但在军队官员眼中,他们介于轻步兵和线列步兵之间。他们接受过射击、散兵作战训练以及线列战术基础训练。当尝试把边防步兵训练成线列步兵时,结果发现他们在这一角色上不如正规团出色。
边防步兵特别适合以散开队形进行侦察和散兵作战,在山地战中也能发挥作用,而这正是正规部队所不擅长的。
这个兵种的特点在于行动较为灵活,在战斗中与战列步兵紧密配合。轻步兵与散兵战术的关系紧密,但并不表示前者完全贯彻后者的原则。实际上在作战中,轻步兵单位更具进击性,指挥官常常将其作为一种攻击手段,因而他们也并不介意发起一次冲锋,展开白刃战,或是排成与战列步兵一样的队形,与敌人交火;在前锋或者侧卫的战斗位置上,也能够经常找到他们的身影。一般从装备上来说,轻步兵更偏向于杀伤敌人,因而一般装配有准头更高的线膛枪。
后来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之后,见识到奥地利散兵战术的法国人和普鲁士人,也开始效仿奥地利的蒂罗尔猎兵,赫尔曼·莫里斯·德·萨克斯大元帅组建了轻型军团,腓特烈二世也组建了自由军团。
这也是后来法普两国散兵的原型。包括后来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的特殊兵种“腾跃兵”,其实也属于是散兵的一种。
不过,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的散兵和其他欧洲各国的散兵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相比于其他欧洲各国如奥俄英普四国普遍装备线膛枪的散兵部队,拿破仑本人对于线膛枪这种带有膛线的步枪并不信任,甚至也曾不止一次地公开声称:“滑膛枪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武器。”
这也就从而导致了,法国的散兵也就是“腾跃兵”部队,大部分装备的还都是滑膛枪。
相信在列装了霍恩贝格1786式步枪之后,奥地利轻步兵的战斗力应该能够更上一个台阶。
等到时候反法同盟战争爆发了,就请拿破仑吃这个!
由于第四次奥土战争,俄罗斯向奥地利提交的那高达三千七百多万卢布的高额订单,也大大刺激了奥地利本国国内的军工业发展。
在这一次,奥地利加班加点,一共向俄罗斯交付了约十八万支燧发枪、三百多门大炮,各种枪炮弹药约一万六千多吨。
这都已经超过奥地利往年军火交易额记录了。
这可是六百多万英镑,一千二百多万杜卡登的大买卖,相当于奥地利年财政收入的28%。这笔巨款也可以作为回笼资金继续投入到奥地利在轻重工业方面的产业技术升级了。
此外,奥地利在巴尔干半岛新近扩张的领土上,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虽然奥地利军队在进攻波斯尼亚、北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时候比较克制,只是将那些原本由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贵族官吏、地主乡绅和知识分子清理干净了。
但是早在奥地利军队进攻这些地区之前,奥斯曼帝国在当地强征青壮年男人当兵,也给当地造成了不少的劳动力缺口。
这也就导致了,目前这些地区是男少女多的。而在当地政府解除军管状态,恢复正常运转之后,奥地利在那里的驻军,不少的单身士兵也选择了在当地成家立业。宫廷战争最高军事委员会的元帅将军们对此虽有微词,但是在维也纳政府目前的民族交融的大政策下,最终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欧洲各国军队的士兵大多也没有存钱的习惯,奥地利军队的士兵也不例外,因为出手阔绰,再加之又是给皇帝当兵卖命的,吃的也是一份皇粮,因此在这些巴尔干半岛年轻女性的眼里,也算得上是高质量男性了。
而在奥地利本土,则是男多女少的比例,奥地利政府也迁移了不少单身男性过去,就当是为了帝国的民族交融作贡献嘛。日后生出来的孩子肯定也是奥地利人,这些奥地利移民不仅会改变当地的社会人口结构,也会一步步地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德意志人的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文本等文化习俗传播到巴尔干半岛上。
德意志人作为日耳曼人的分支,虽然在文化上作为拉丁人的法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们从历史文化底蕴上都能够鄙夷吊打作为昔日欧洲三大蛮族之一的日耳曼人分支的德意志人。
但是德意志人的文化对于巴尔干半岛上的那些斯拉夫人来说,那就相当于是降维打击了。
毕竟早在中世纪那些斯拉夫人还处在和原始部落状态没什么两样的时候,受到西欧国家和基督教影响的日耳曼人就已经开始创建属于自己的王国了。
而作为神圣罗马帝国传统势力影响范围下的波西米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在数百年的影响同化下,这些斯拉夫人的文化习俗已经和德意志人没什么两样了,就连他们的语言因为长时间受到德语的影响,也变得和德语相近类似了。
目前在拿破仑战争还没有将民族主义播撒到欧洲各地之前,在帝国中央政府的六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强制6~12岁的适龄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教育,如果他们的父母违反的话,就要处以罚金和力役等惩治措施。
再加之帝国中央政府目前出台的各项隐形法律法规,凡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吏、中央国营和地方企业工人的选拔录用和军队征兵,都优先考虑选拔征用那些会说德语的。
德意志人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主体民族,当然德语也要具有优先地位了。毕竟你在奥地利当官、做工和当兵,不会讲德语怎么能行,帝国总不能专门给你配个会讲德语的翻译官来为你专门翻译德意志人上司的命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