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广袤种植的田野,林伟的目光早已聚焦于北方。
那里,坐落着被誉为“华国大粮仓”的黑土地。
数日后,林伟携带初步整理完毕的“神农”大豆全套资料,以及丰源种业优化后的生产样品,踏上了前往黑省省会的旅程。
与他随行的,仅有一位助理。
飞机降落时,黑省农垦集团派来的专车已在机场等侯。
车窗外的景致与东海截然不同,潦阔的原野一望无际,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新气息。
这里是华国粮食安全的基石,是每位农业志士都无法忽视的战略要地。
黑省农垦集团的会议室,风格简约而务实。
长桌对面,端坐着农垦集团的几位高层,以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集团首席技术顾问,吴永年。
主持会议的是农垦集团副总经理,孙正荣,一位年约五十,面容黝黑,长相粗糙的汉子。
“林厂长,久仰了。”
孙正荣直截了当,语气中带着北方人特有的爽朗。
“你们香农的‘神农’大豆,我们略有耳闻,数据相当亮眼。但你也清楚,我们农垦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任何新品种的推广都必须慎之又慎。”
他拿起桌上的“神农”大豆资料挥了挥:“实验室数据、小范围试验田数据,我们都已审阅。然而,这还不够。百万亩、千万亩级别的推广,一旦出现问题,谁也无法承担那份责任。”
旁边的吴永年推了推眼镜,语气沉稳道:“林厂长,我出身技术领域,就直言几点实际顾虑。首先,你们这个品种,基因编辑的长期稳定性缺乏足够代际验证。其次,高产出油必然伴随高肥水须求和对特定病虫害的敏感性,其在黑省黑土地特定气候土壤条件下的适应性数据几乎空白。再者,大规模种植后的品质是否能一致,都是未知数。”
他稍作停顿,目光落在年轻的林伟身上:“我们知晓香农的实力,陈连山教授也是业内泰斗。但农业不可急躁,更不能冒进。我们倾向于继续观察,或者先划定几百亩进行为期两三年的局域性试验。”
话说到这里,谈判便陷入僵局。
对方并非故意叼难,提出的每个问题都切中要害,源于对土地和粮食的高度责任感。
林伟并未急于辩解,他明白,面对这些毕生耕耘土地的实干家,空谈数据和远景毫无意义。
“孙总,吴老,各位领导的顾虑,我深表理解。”
林伟诚恳道,“百闻不如一见。资料和数据是静态的,地里的庄稼才是鲜活的。不知是否有幸参观农垦的万亩良田?让我们这些来自南方的后辈,也领略一番真正的大农业风貌。”
这一提议合情合理,孙正荣和吴永年对视一眼,点头应允。
车队驶离市区,进入潦阔的耕种区。
正值夏季,黑土地上洋溢着勃勃生机,一片翠绿。
整齐划一的田垄宛如大地的五线谱,延伸至天际。
这里堪称规模化农业的典范。
众人落车,漫步在田埂上。
土壤黝黑肥沃,踩上去松软而有弹性。
林伟观察着两旁长势旺盛的作物,眼底深处却悄然浮现出淡蓝色的数据流。
【基础氮、磷、钾含量:丰富】
数据表现优异,无愧于黑土地的美誉。
然而,当他的目光转向远处一片看似长势良好的豆田时,“洞察之眼”反馈的信息出现了变化。
【目标局域:大豆示范田(编号d-7)】
【表层长势:良好】
【深层扫描:检测到微量元素硼、钼活性偏低,根系局域土壤紧实度略高,影响养分吸收效率】
【潜在风险:土传病害(镰刀菌根腐病)孢子有富集趋势,当前未显症,若遇连续阴雨或灌溉不当,存在爆发风险。
林伟停下脚步,指着那片d-7号田,转向身旁的吴永年:“吴老,这片示范田看起来很不错。不过,我有个不成熟的观察,可能说得不对,请您指正。”
吴永年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哦?小林厂长看出了什么?”
“我感觉,这片田的植株虽然绿,但叶片的油亮感稍欠,个别叶片叶脉间有淡黄色隐纹。”林伟斟酌着用词,没有直接引用数据,而是将其转化为经验性的观察,“我猜测,可能是土壤中硼、钼这类微量元素的活性有些问题,影响了光合效率。另外,这片地往年是不是有过根腐病的记录?我总觉得这土壤的‘气息’有点沉,透气性可能稍差,久了容易诱发老毛病。”
吴永年最初不以为意的神色瞬间收敛,他眯起眼,仔细地看向林伟所指的方向,又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指尖捻开,凑近闻了闻。
孙正荣和其他人也围了过来。
“老吴,怎么回事?”孙正荣问道。
吴永年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站起身,目光复杂地看向林伟:“这片地,三年前确实爆发过一次比较严重的镰刀菌根腐病,后来经过药剂处理,已经两年没犯了。至于微量元素……我们常规检测主要关注氮磷钾,硼钼的专项检测并非每季都做。”
他顿了顿,语气中带着难以置信:“你…仅凭肉眼观察,就能看出这些?连几年前的老毛病都能感觉到?”
林伟谦逊地笑了笑:“可能是我对作物状态比较敏感,加之之前在学校和研究中心接触过类似情况的案例。吴老,这只是我的一点浅见,班门弄斧了。”
“不!”
吴永年摆手,神情变得严肃,“如果你的观察是对的,那这就不是小问题。”
他立刻对随行的技术人员吩咐,“马上对d-7号田进行重点土壤采样,加测硼、钼有效含量,还有镰刀菌孢子密度!”
安排完之后,吴永年看向林伟的眼神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不再将他视为一个普通的年轻南方商人,而是带着对同行专家的尊重。
“小林厂长,如果你的判断得到验证,那可真是帮我们揭示了一个潜在的隐患。依你看,若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我们该如何进行调整?”
林伟深知,关键时刻已然到来。
他结合“洞察之眼”提供的优化建议,从容不迫地答道:“若检测结果证实了我的猜测,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补充含硼、钼的微量元素肥料,但需注意施用方式和用量,建议采用叶面喷施与基肥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建议下一季在此局域推行大豆-玉米-深根性牧草的轮作方案,以打破病害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再者,近期可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配合使用含有益菌群的生物菌剂,以抑制病原菌,活化土壤。具体的实施方案,还需依据详细的检测结果来确定。”
这番建议既包含了立竿见影的措施,也函盖了长效改良的规划,既专业又务实。
吴永年听后频频点头。
孙正荣虽对技术细节不甚了解,但他能明显感受到吴老态度的转变。
这位年轻的厂长,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后续的检测结果,完全验证了林伟的“观察”。
农垦集团高层为之震动。
林伟不仅带来了极具潜力的新品种,更展示出了堪称“神技”的土壤与作物诊断能力。
与他合作,意味着不仅能获得高产高油的种子,更能提升整个土地的健康度和可持续产能!
这份价值,远超一纸种子买卖协议。
谈判的天平瞬间倾斜。
三天后,依旧是那个会议室,但气氛已截然不同。
孙正荣紧握林伟的手,用力晃了晃:“林厂长,合作协议我们原则上同意了!首批一百万亩推广试验田,就种植你们的‘神农’大豆!后续视效果而定,我们再扩大规模!希望你的种子和技术,能让我们的黑土地真正焕发新的活力!”
“一定不负重托!”林伟郑重承诺。
握着这份百万亩推广协议,林伟心中明了,“神农”大豆终于走出了实验室和试验田,真正踏上了改写华国大豆产业命运的广阔舞台。
黑土地的战略支点已然拿下。
接下来,便是将收获的果实转化为真正的市场和产业优势。
加工与销售端的布局,必须立刻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