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开会议室的门,宣传处长史国栋站在投影幕布前,“都到齐了?直接说正事。”
他调出几张社交媒体截图,“境外媒体开始对利剑计划的雷霆-10进行系统性抹黑。”
技术部的赵工皱眉:“又是老套路?说我们数据造假?”
“这次升级了。”史国栋放大一张截图,“看这个‘匿名专家’的分析报告,说我们的射程数据存在系统性误差。”
“还有这个帖子,声称试制阶段使用了未经认证的零部件。”
我往前凑了凑:“史处长,这些谣言的传播路径能追踪吗?”
“初步判断是境外势力操纵的水军账号,但手法很专业。”史国栋切换页面。
“更麻烦的是,他们开始用‘内部消息’和‘专家解读’混肴视听。比如把我们的复合制导技术曲解成‘拼凑技术’。”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议论声。宣传处的刘铭举手:“我们可以组织技术专家进行辟谣。”
“问题在于传播学规律。”史国栋摇头说道。
“普通民众更容易被情绪化的故事吸引。他们现在编造的故事是‘军工体系存在夸大,导致产品存在造假的问题’。”
我心里一沉。这种舆论一旦形成,损害的不仅是雷霆-10型号,更是整个军工体系的公信力。
“王总刚来过电话。”史国栋声音沉重,“要求我们两小时内拿出应对方案。现在的舆论战已经影响到后续项目了。”
质量部的韩云天站起来:“我建议立即公开实验数据!”
“数据当然要公开,但要注意方式。”我接过话头,“建议用可视化方式展示实测数据对比,同时要准备应对更恶毒的抹黑。”
史国栋点头:“孙工说到点子上了。他们下一步很可能针对个人进行攻击。”
他调出一份名单,“参与项目的内核技术人员都可能成为目标。”
“我的意见是三条。”史国栋竖起手指,“第一,今天下班前发布官方辟谣声明;第二,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在社交媒体保持统一口径;第三,申请网信办对恶意账号进行封堵。”
散会后我快步走回办公室。楚星河正在等我:“孙工,监测到新的情况。”
他指着屏幕,“有账号开始质疑你的专业背景,说你之前负责的采购项目存在利益输送。”
我看着那些捏造的“证据”,反而笑了:“开始胡说八道了。”
楚星河愣住:“你还笑?”
“这说明他们黔驴技穷了。”我打开计算机,“开始工作吧,先整理雷霆-10的全部测试数据。”
下午的辟谣会议开得火药味十足。宣传科准备了图文并茂的资料,但法务部提出担忧:“过于详细的回应可能泄露技术细节。”
我放下茶杯:“我建议分层次回应。对公众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视频,对专业媒体提供技术白皮书。”
“这个方案可行。”史国栋拍板,“但时间紧迫,各部门必须协同作战。”
接下来的两小时,办公室变成了临时指挥中心。
技术组在准备数据可视化材料,宣传组在撰写通稿,我负责协调各部门进度。
“孙工,有个问题。”楚星河突然打断我,“三年前那个采购项目的原始凭证,现在调取需要流程。”
我头也不抬:“让文档室走加急流程,就说是王总特批的。”
晚上七点,首批辟谣材料终于上线。我盯着后台数据,看到阅读量快速攀升,但恶评也在增加。
“看来他们雇了水军刷评论。”楚星河指着几条重复的负面评论。
“意料之中。”我喝了口冷掉的咖啡,“让网信办的同志处理吧。”
这时手机响了,是张涛发来的消息:“安安又闹了,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心里一紧,但马上回复:“有新情况,我尽快回来。”
楚星河注意到我的表情:“孙工,您先回吧,这边我盯着。”
我摇头:“再等等,看看首波舆论反响。”
八点钟,权威媒体转发了我们的辟谣声明。舆论开始出现反转迹象。
“有效果了!”宣传处的刘铭兴奋地跑进来,“好几个大v开始帮我们说话。”
史国栋也发来消息:“初步监测显示,正面声音已经压过负面舆论。”
我这才松了口气,收拾东西准备离开。
走到门口时,楚星河叫住我:“孙工,今天他们攻击你个人时,你为什么一点都不紧张?”
我拉开门,“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利剑’从来不在网上,而在我们实验室里。”
回到家已经九点。张涛抱着安安在客厅踱步,孩子小脸红红的。
“怎么才回来?”张涛语气带着些许埋怨。
“安安刚睡着。”张涛压低声音问道,“你们单位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看网上好多谣言。”
我疲惫地坐下:“有人想给我们使绊子。”
“严重吗?”
“还好。”我轻轻拍着安安的背,“就是些见不得光的手段。”
安安在睡梦中抽泣了一声。我低头亲了亲她的额头,想起白天那些捏造的“证据”,突然觉得可笑。
这些人永远不明白,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抹黑就能撼动的。
张涛递过来一杯热水:“你先洗澡吧,孩子我看着。”
我站起身,手机又响了。是史国栋发来的最新监测报告:正面舆论占比已达67%。
我把手机屏幕转向张涛:“看,这就是我们的回应。”
他凑过来看了看,突然笑了:“你们这行,真是在用数据打仗啊。”
“是啊。”我走向浴室,“但比起真刀真枪,这种仗反而更考验耐心。”
热水冲刷着疲惫,我闭上眼睛。今天这场舆论战只是开始。
第二天清晨,我早早来到单位。楚星河已经在了,眼睛通红地指着计算机屏幕:“孙工,您看这个。”
屏幕上显示着最新舆情监测数据。在“雷霆-10射程造假”这个话题下,出现了一条新的“技术分析帖”,详细枚举了所谓“证据”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雷霆-10宣称的最大射程为120公里,但根据空气动力学模型计算,其弹体结构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数据。”
“更可疑的是制导系统,号称‘复合制导’,实则拼凑了多种不兼容技术,包括”
我看得眉头紧锁:“这些数据都是依据是从哪来的?”
“都是公开资料的断章取义。”楚星河调出原始资料,“他们把不同阶段的测试数据混在一起说事。”
“比如这个射程,明明是不同海拔条件下的测试结果,被他们说成数据造假。”
这时,史国栋快步走进来:“情况有变。对方开始攻击雷霆-10的高超音速飞行速度了。”
他递过来一份打印件:“看看这个,说我们公布的飞行速度虚标。”
我接过文档快速浏览:“这完全是无稽之谈!飞行速度测试都有完整的影象资料佐证。”
“问题就在于普通民众不会去看原始资料。”史国栋叹气,“刚才接到通知,有个重要考察团临时推迟了参观计划,说‘要等舆论明朗些’。”
我心头一紧:“这已经影响到实际工作了。”
“所以王总要求我们立即准备第二轮回应材料。”史国栋看着我和楚星河。
“这次要针对性更强,把雷霆-10的真实技术参数在不涉密的范围内,讲清楚讲透彻。”
楚星河有些尤豫:“可是详细技术参数属于保密范围。”
“所以需要把握分寸。”我接过话,“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关键技术原理,既不泄密,又能辟谣。”
我们立即投入工作。我负责整理技术资料,楚星河负责可视化呈现,宣传科同步准备文案。
中午时分,张涛发来安安的消息,还附了一张孩子喝粥的照片。我看着照片里女儿红扑扑的小脸,突然有了灵感。
“我们可以用比喻的方式。”我指着屏幕上的射程数据,“就象给孩子解释飞机为什么能飞一样,用大众能理解的例子说清楚技术原理。”
楚星河恍然大悟:“对啊!比如用‘打水漂’来解释设计”
我们越讨论越兴奋,很快拿出了第二套方案。
这次不仅有针对性的技术解释,还准备了一段仿真动画,直观展示雷霆-10的飞行轨迹。
下午四点,新材料上线。这次的效果立竿见影,很多之前持怀疑态度的网友开始转变立场。
“看这条评论。”楚星河指着屏幕,“‘原来如此,之前被带节奏了’。”
史国栋打来电话:“干得漂亮!考察团已经重新安排参观时间了。”
挂掉电话,我长舒一口气。窗外夕阳西下,又是一个忙碌的工作日即将结束。
楚星河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突然问我:“孙工,你说他们为什么非要盯着雷霆-10黑?”
我想了想:“因为这意味着咱们的技术实力已经让他们感到威胁,在害怕了。”
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回家的路上,我给张涛发了条消息:“今晚准时下班,给安安带她最爱吃的草莓。”
很快收到回复:“好,等你回家。”
看着手机屏幕,我不禁微笑。
我们既要守护国家的利剑,也要守护小家的小确幸。而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足够坚定,再锋利的“刀”也伤不了真正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