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星河一脸愁容,把初步测试报告递给我。
“孙工,数据都在这里,高温问题卡住了。”
我翻看报告,“极限工况下,稳定性能维持多久?”
“最多持续三分钟。之后芯片就会触发过热保护,系统性能骤降。”
“关键是热堆积速度太快,物理散热有瓶颈。”
王柏凑过来看数据,“能不能从软件层面优化?降低峰值功耗?”
楚星河摇头,“算法组试过了,会影响处理速度。赵工说,雷霆-10的性能指标一点都不能让。”
我想起611所芯片的技术手册。“或许有别的路子。他们当初设计时,肯定考虑过极端工况。”
“如果能拿到详细的设计参数,特别是热管理部分的底层逻辑,我们或许能找出优化方向。”
梁卓如刚进门就听到这句,“孙工,你要调用611所的芯片设计参数?那是绝密的内核,跨所调阅,流程上有些困难。”
我拿起内部电话,“帮我接朱光亚,朱总工办公室。”
“朱总工,我是孙琳。关于雷霆-10项目遇到的芯片散热瓶颈,我们有一个紧急请求。”
朱总工的声音沉稳:“孙琳,你说。”
“我们使用的611所芯片,在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其自适应热管理机制的详细设计参数,是解决当前散热瓶颈的关键。”
“我请求紧急协调611所,授权我们调阅相关技术资料。”
电话那头沉默着,“孙琳,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涉及兄弟单位的内核技术秘密。”
“按正常流程,跨所的技术资料调用,需要层层审批。”
我深吸一口气:“朱总工,雷霆-10的节点等不起。这不是常规的技术协作,这是利剑项目攻关。”
“参数在手,我们可能短时间内就能拿出解决方案。没有参数,我们就要在黑暗中摸索,时不我待。”
朱总工沉吟道:“你有几成把握?”
“基于现有测试数据和对611芯片架构的理解,有八成把握能快速找到优化路径。”
“至少,这比我们从头试错要快得多。”我的声音提高了一些,“这是目前最快的路!恳请协调!”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我能听到电话那头朱总工手指轻敲桌面的声音。
“理由充分。”朱总工语气果断,“特事特办!我亲自联系611所所长,向他们说明情况,请求他们向我们公开相关设计参数!都是为了国家任务。”
“谢谢朱总工!”我们几个几乎同时说道。
“先别谢。”朱总工嘱咐道,“你立刻组织人手,做好技术准备。一旦参数拿到,我要你们以最快速度进行分析验证。”
“明白!”
放下电话,楚星河激动地挥了下拳头,“太好了!”
窗外,天色已近黄昏。
“各位。”我收回目光,“打起精神。参数申请只是第一步,硬仗还在后面。”
“楚星河,你负责带队,参数一到,立刻组织分析小组,重点攻坚热管理逻辑。”
“王柏,你配合算法组,提前仿真参数输入后的各种可能性。梁卓如,你做好所有技术对接的记录和备份。”
“是!”
晚上七点,朱总工的电话打了过来。“孙琳,611所那边有回复了。他们原则上同意提供参数,但有几个条件。”
“什么条件?”我握紧电话。
“首先,参数只能在保密机房内查看,严禁拷贝或外传。”
“其次,需要签署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最后,他们要求派两名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这些都没问题!”我立刻答应,“只要能看就行。”
“还有。”朱总工继续强调,“他们要求我们明确说明使用范围和目的,并且所有分析结果要和他们共享。”
“这是应该的。”我点头,“我们本来就是为了共同解决问题。”
“那好。”朱总工说,“明天,我已经安排好了。”
挂断电话,我马上召集楚星河和梁卓如。“星河,你重点看热管理部分的电路设计。卓如,你负责记录所有关键参数。”
楚星河有些担心,“孙工,现场监督的话,我们分析起来会不会受限?”
“见机行事。”我说,“重点是找到思路,不是抄作业。”
第二天,611所的李工和张工准时抵达北峰,两人表情严肃。
“孙工,久仰。”李工递过保密协议,“请仔细阅读,签字后生效。”
协议条款很严格,不仅限制参数使用范围,还要求我们承诺不用于其他目的。我仔细看完,签上了名字。
我们的第三机房是隔离网络的全封闭房间。张工打开加密数据盘,“参数在这里。你们有六个小时。”
楚星河立刻坐到计算机前,快速浏览起来。“孙工,找到了!热管理模块的设计文档。”
我和梁卓如凑过去看。文档非常详细,从材料导热系数到电路布局都有说明。
“看这里。”楚星河指着一行数据,“他们用了非对称散热设计,主要热量通过特定路径导出。”
梁卓如飞快地记录着,“导热材料的选择很特别。”
李工在一旁提醒,“请勿记录具体设计数据。”
“明白。”我点头,“我们只关注设计思路。”
中午简单吃了盒饭,我们继续分析。楚星河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孙工,他们的散热模型是基于持续中等负荷设计的,对瞬时高峰值的应对策略不多。”
“也就是说,和我们遇到的问题类似?”我问。
“对。”楚星河调出对比数据,“在短时高峰值下,他们的系统也会出现热堆积,只是阈值比我们高一些。”
张工插话,“这个我们确实遇到过。后来是通过改进材料解决的,但新材料的工艺还不成熟。”
“能不能结合软件控制?”梁卓如提出想法,“在检测到温度骤升时,动态调整任务调度?”
李工摇头,“我们试过,但响应时间不够快。从检测到调整,至少要毫秒级,而温度上升是微秒级的。”
讨论越来越深入,611所的工程师们也渐渐放下了最初的戒备,开始和我们一起分析问题。
下午三点,张工突然说:“其实我们有个实验性的设计方案,一直没敢用。在芯片外部使用微型热电制冷组件,主动散热。”
“为什么不用?”楚星河问。
“可靠性不够。频繁启停会影响芯片寿命,而且功耗太大。”
梁卓如想了想,“如果只在检测到极端温度时启用呢?就象安全阀,平时不工作。”
李工眼睛一亮,“这个思路可以探讨。我们可以提供这个设计的部分参数,供你们参考。”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们和611所的工程师一起讨论了多种可能的改进方案。虽然很多想法还不成熟,但思路打开了。
他们两位离开时,李工握着我的手说:“孙工,今天讨论很有启发。希望你们能成功,这对我们也是个促进。”
回所的车上,楚星河很兴奋,“孙工,收获很大啊!特别是那个主动散热的设计思路。”
梁卓如比较冷静,“但实施难度很大,要改芯片外部结构。”
“先不管难度。”我说,“把今天的所有思路整理出来,晚上开会讨论。”
晚上的会议开得很热烈。赵工也参加了,他对主动散热方案很感兴趣。
“虽然冒险,但值得一试。我们可以先做仿真验证。611所他们的考虑的工况是全天候的。而我们不同,启停式足以满足。”
王柏提出疑问,“时间够吗?”
“那就加班。”赵工斩钉截铁,“总比坐以待毙强。”
会议开到深夜,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验证计划。虽然前路依然艰难,但至少有了明确的方向。
散会时,楚星河说:“孙工,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参数,而是知道别人也在面对同样的问题。”
我点点头,“这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解决问题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回到家已是凌晨,安安早就睡了。
也许这就是军工科研的常态:在无数个深夜里,在不同的实验室中,一群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各自努力,又相互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