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苍穹之下:无声的守望者 > 第200章 攻坚时刻

第200章 攻坚时刻

凌晨的会议室,楚星河一把推开技术支持中心的门,手里挥舞着刚打印出来的仿真数据。

“孙工,有门儿了!”他声音透着兴奋。

“结合611所那个主动散热思路,我们调整了芯片任务调度算法,仿真结果显示高温峰值持续时间可以压缩到安全范围内。”

王柏从计算机后抬起头,两眼都放着光。“稳定性呢?别是拆东墙补西墙。”

“峰值期间处理速度会有百分之三的波动,但赵工确认过,在雷霆-10的冗馀设计容忍度内。”

楚星河把数据拍在桌上,“关键是,这方案不用动硬件结构,软件层面就能实现。”

梁卓如看向我,“孙工,朱总工刚来电话,问进展。厂办那边也在催,总装线等咱们这边的结论。”

“都别愣着,动起来。星河,你立刻把优化方案和仿真数据打包,形成详细报告。”

“王柏,配合算法组做最后一遍交叉验证,我要万无一失。”

“卓如,你准备向朱总工和赵工进行简要汇报的材料,十五分钟后开碰头会。”

职员中心里霎时间响起键盘敲击声和急促的对话。

“老王,把第三组数据再跑一遍!”

“收到,正在对比历史基线。”

“梁工,汇报ppt的架构图更新了没?”

“马上好,重点突出算法干预点和热管理协同机制。”

赵工大步走进来,直接凑到楚星河的屏幕前。“就是这个动态任务迁移的阈值设置?微秒级响应怎么保证?”

楚星河切换着图表,“借鉴了611所他们失败案例里的教训,我们增加了预判模块。”

“一旦监测到温度曲线有陡升趋势,提前毫秒级激活降频准备,而不是等阈值触发再动作。”

赵工盯着曲线,“风险在于预判的准确性。误判多了,会影响正常性能。”

王柏插话:“我们基于过去三个月所有测试数据的改进。误判率仿真低于千分之五。”

“千分之五”赵工沉吟片刻,“可以接受。老朱那边我去说。你们抓紧完善方案。”

“下午两点,总装车间开协调会,需要你们做技术说明。”

赵工雷厉风行地走了。我们几个对视一眼,都知道接下来的半天才是硬仗。

下午的总装车间会议室,各环节负责人都在。朱总工坐在主位,神情严肃。

“孙琳,开始吧。”他言简意赅。

我示意梁卓如播放ppt,楚星河负责讲解技术细节。王柏盯着笔记本计算机,随时准备调取后台数据支撑。

“综上,通过软件算法优化,我们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硬件的前提下,有效解决雷霆-10芯片在极限工况下的散热瓶颈。”楚星河说完,看向各位领导。

质量部的韩云天第一个提问:“方案仿真通过,实际装机测试的风险评估做了吗?会不会引发连锁反应?”

王柏调出一份文档,“韩处长,风险评估报告在这里。我们仿真了二十种极端场景,唯一的影响就是刚才提到的短暂性能波动,系统稳定性评级为a。”

生产车间的周平原皱着眉:“总装流程要调整吗?时间节点卡得很死。”

我接过话:“周主任,不需要调整主要流程。只需要在最终软件刻录环节,嵌入我们这个优化补丁。工作量增加不到半天。”

采购部的金总说道:“听起来不错。但要是软件方案不行,后续硬件改进的备选方案有没有?别到时候抓瞎。”

赵工开口了:“金总,硬件方案同步在推进。但那个周期长,成本高。”

“现在孙琳他们这个方案是最快、最经济的路径。我建议,立即按软件方案执行总装,硬件方案作为备份并行。”

朱总工扫视一圈:“还有问题吗?”

“好。就按赵工说的办。孙琳,你们组负责全程技术支持,确保补丁顺利植入。”

“总装线今晚就开始动作,我要在七十二小时内看到第一枚搭载优化系统的实弹。”

命令一下,整个北峰象一部精密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我们组干脆把办公地点搬到了总装车间旁边的临时办公室。

深夜,楚星河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突然喊了一声:“补丁植入完成!系统自检通过!”

王柏长出一口气,瘫在椅子上。“总算没掉链子。”

梁卓如给我倒了杯热水。“孙工,喝点水吧。你都快一天没吃东西了。”

我这才感觉到胃里空得慌窗外。

第二天下午,朱总工和赵工一起来到我们临时办公室。

“初步跑合测试通过了。”赵工脸上难得有点笑意,“温度控制曲线完美贴合设计预期。”

朱总工看着我,目光里透露着赞许,“孙琳,你们这次立了大功。关键时刻,顶得上,靠得住。”

我摇摇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611所分享思路,光靠我们支持中心,什么也做不成。”

“是啊。”朱总工望向车间方向,“这就是咱们北峰。平时各干各的,一到攻坚时刻,每个人都是螺丝钉,拧紧了自己这一环,整个大家伙才能转起来。”

楚星河低声说:“真希望它能一次成功。”

王柏搂住他肩膀:“肯定行!咱们这么多天的班不是白加的。”

技术总结报告写完,我发给朱总工和赵工抄送。

不久,朱总工的内线电话就打来了。“孙琳,报告我看了。写得不错,重点突出。”

刚挂电话,梁卓如就拿着平板过来。“孙工,专利组那边回复了。他们说我们的算法创新点足够,建议申请发明专利。”

楚星河凑过来看,“那得准备好多材料吧?现在哪有时间?”

“再没时间也得挤出来。”我翻开工作日志,“星河,你负责整理技术交底书。卓如,你配合专利组准备申请文档。”

“王柏,你继续跟进总装线的测试数据。”

王柏皱眉,“孙工,同时开这么多线,人手不够啊。”

“那就加班。”我看看表,“今晚我陪你们一起。重要节点的成果,必须第一时间固化下来。”

深夜的办公室,四个人对着计算机屏幕各忙各的。

楚星河突然骂了句脏话,“这技术特征描述怎么写都不对劲。专利组的模板太死板了。”

梁卓如探头看了一眼,“你把那个动态迁移的算法流程图重新画一下,重点突出我们的创新点。”

王柏从测试数据中抬起头,“孙工,总装线反馈说补丁运行稳定,但有个小问题。”

“在极端温度循环测试中,系统日志会出现少量异常记录。”

“什么性质的异常?”我立刻问。

“不是功能性故障,是日志记录的逻辑错误。估计是补丁和底层驱动有轻微兼容问题。”

楚星河转头,“影响大吗?”

“不影响使用,但可能影响后期数据分析。要不要解决?”

我想了想,“记录问题现象,但暂不处理。当前首要任务是保障试验节点。等试验结束后再优化。”

凌晨三点,专利交底书终于完成。梁卓如把文档发给我,“孙工,您审核一下。重点看了权要部分,别写太宽泛。”

我保存好所有资料,“这就是现代科研的常态。开放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创新。”

键盘敲击声中,虽然看似离真正的“国家大事”很远。

现在明白了,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每一次数据核对,每一次流程优化,每一次象今天这样的协同攻坚,都是在为那个“大国重器”添一块砖,加一块瓦。

我们这些守在后台的人,守护的就是这份看似平凡,却至关重要的“日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